我们的大脑在进行“理解、判断、推理、证明”的时候使用的不同方式,被称为“思维模式”;我们的思维模式受很多东西影响:教育情况、家庭与社会环境、经历、阅读的书籍……而在实际场景下的决策,往往还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查理芒格普世的智慧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跨学科学习,以便拥有“多元思维模型”,提升对世界的多元认知;否则单一的思维模型,会让人扭曲事实直至符合你的“世界观”。而跨学科学习,仅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任何聪明人都很擅长自主学习。(观点来自《穷查理宝典》,推荐阅读)
多元思维可以让我们的认知尽可能接近真相,那么怎么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足够多元呢?
能在职场生存下来的我们,少有人的思维模型是单一的,却也少有人拥有足够多元的思维模型。试想在工作场景中,你是否会认为某一岗位或者某类人的思维很难理解,而你的部门和某个部门仿佛天然就会容易产生矛盾;生活中同理。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你不理解对方岗位思维模式的一种表现。
如何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型呢?
我用的方法,是通过不断的阅读拓展我的思维,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思维会让我很感兴趣,由此引发去找其他更多的资料和书籍,甚至相关的人或社群去交流;每产生了灵感,会被我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尝试运用,运用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仍不得要领,有的对当前的我不适用,有的则对我帮助很大。
现阶段有两个对我思维模式的发展比较有帮助的方法:一个是“通过冥想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包括情绪和思维的觉察;另一个是“舒适圈外的尝试帮助理解和完善思维模型”,包括从从书籍、经历、他人的批评和经历中学习。
一、通过冥想提升自我察觉能力
近期尝试冥想的初衷,是希望在和自我的相处中,觉察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升起来、又如何影响着自己的判断。近一个月的冥想体验,从“焦躁不安”到“平心静气”再到“享受独处的时间”,变化不但发生在冥想的时间里,更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
1、可以更敏感地感知到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体现在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职场或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以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忍着自己的情绪跟对方讲道理,现在可以先处理对方的情绪,并且在情绪的处理过程当中解决问题;
2、可以观察了解自己和他人思维的现状。工作中难免会受到很多的批评,以前第一时间常常会想到很多客观的原因,并为自己感到委屈。现在可以更客观去看待他人的评价,看到他人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目标是否正确、考虑到哪些事情、是否对结果有帮助……然后从他人的批评与赞扬中的到启发。
这是冥想带给我的改变,对我更好的认识自己有极大的帮助。
二、舒适圈外的尝试帮助完善思维模型
近期听朋友在分享自己经历的时候说到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看清自己”,看起来有点哲学的意思,我却感触非常深。
二十多岁的年纪也许是一段尴尬期,不知道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每当我觉得生活过得“容易”了,就会强迫自己往舒适圈外面迈步,然后在各种尝试和碰撞中,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潜力究竟有多大。
对于迈出舒适圈,有三点行动让我受益匪浅:
1、心态上,看身边的同事、上司,找一个你认为值得学习的人,不断向他学习,并且时刻准备超越。这就像闯关游戏一样,有目标以后能让你不知疲惫的突破自己;
2、环境上,抓住可以和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人合作或者碰撞的机会,在新的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了解到更多信息学习更多东西。比如突然找到你来做的新项目,比如参加一场三天三夜的培训会,比如让你在公司组织一场活动,这些都是让你突破自己的机会;
3、能力上,时刻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提升。了解现在更优秀的公司、更好的岗位的要求是什么,应该培养自己在那方面的能力;同样一件事比你做得更好的是谁、他会用怎么样的思维方式,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哪些是你还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