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说:
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诚然如此。
家,是每一个人的软肋,有些珍贵的感情,只藏在家里。
正如,最近正在热播的《人世间》,它讲述了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在近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他们虽然生活并不富裕,每个人都经历过生活不同的苦难,但好在父母恩爱,兄弟情深。
然而细细回味,却发现其背后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道理:原来愚笨的孩子真的是来报恩的。
老周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周秉义,女儿周蓉和小儿子周秉昆。
周秉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读书就好,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用周秉义的话说,“简单说就是全部学科之母”。
可想而知,他有多么的优秀。
毕业后,他从国营大厂的一把手,再到中央机关的职员,一生风光无限。
在毕业前夕,他也曾想过要回老家做一个普通教师,侍奉自己的老母亲。
但注定,他的追求和梦想,将他推向了光明的未来。
二女儿周蓉和哥哥周秉义一样,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满腔抱负和理想。
她和周秉义同一年考上的北京大学,后来还成为了大学教授。出国后,更是捧书而读,执笔而写,当了作家。
即使婚姻不顺遂,但在事业上她也算是成功的。
她也曾为了妈妈为她织的红毛衣而感动,哭着说要陪在母亲的身边。
但是,这样的孩子,终将有她的抱负和理想,也有她的坚持和执拗,不可能一直儿孙绕膝。
和哥哥姐姐相比,三儿子周秉昆只有小学文凭。
从小读书不拔尖,看上去又比较憨厚老实,是妈妈口中的“老疙瘩”。
他没有哥哥姐姐远大的抱负,但他的善良仁义也是哥哥姐姐比不上的。
憨厚的秉坤虽然不像哥哥姐姐一样,能给父母争面子,但是当母亲瘫痪在床时,只有他鞍前马后地侍奉、忙前跑后地照顾。
愚笨的他,更像是来报恩的。
很多父母在看了这段剧情后,有感而发:
“我这么辛苦培养孩子,结果孩子去国外了、有出息了,等我来了谁来陪我呢?”
“还是别把孩子养得太优秀了!”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他们成功,做父母的不也光荣和骄傲吗?”
诚然,无论孩子有多么优秀,最让父母晚年感到慰藉的孩子还是周秉昆。
这一幕让很多父母都唏嘘不已。
面对已经有能力去飞向远方的孩子,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和依靠父母,而细数着不断增多的白发和细纹,面对的是晚年的孤独感。
湖南有一位老奶奶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她在视频中,独自诉说着自己的孤独:
太孤独了,一个人。
我辛苦了一辈子,女儿去美国了,儿子去广州了,有八个孙子,可他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都不在我的身边。
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好孤单啊。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一个老人的心酸和无奈。
她期望得到子孙陪伴,又不得不因为现实而理解儿女们的选择。
去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我国人口达到14.17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4亿人,占了18.4%。
这意味着,全国其实有很多空巢老人留守在家。
像周妈妈一样,看着自己培养的孩子拥有如此优秀的成绩,她是自豪的。
但又有多少的“周秉昆”,能陪在父母的身边呢?
所以,大多数的父母选择独居,还儿女自由。
他们操劳了大半辈子,他们不轻易将苦告诉子女,他们心里子女永远在第一位。
如今,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过多的希望和期许寄托在孩子身上。
“还是别把孩子养得太优秀了!”成为了一句戏言。
每一个父母似乎都在铆足着劲鸡娃,哪怕资质平平也要想尽办法让他出人头地。
可他们都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异性,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只有一条出路。
曾听过一个校长的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养。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没有资质的孩子是来报父母恩的。
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读书没资质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
说到底都别羡慕别人家有什么样的儿子或女儿,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不必太过强求,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
确实如这位校长所言。
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天赋过人如周秉义也好,亦或是资质平平如周秉昆也好,学习并不是衡量他好与坏的标准。
培养一个孩子,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方式。
你知道王安石的《伤仲永》吗?
那是一个关于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他从小天资聪慧,5岁能作诗,甚至能出口成章。
然而最终,他却沦为一个普通人。
即使是神童,没有选对正确的教育方法,谁能说未来就一定能出人头地?
即使现在看着偏科、落后的孩子,只要选对了教育方法,谁能说未来就不会幸福顺遂呢?
《人世间》告诉我们,哪怕是周秉昆,只要热爱生活、善良孝顺,他就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成功的人。
不要因为孩子聪慧,而忽略后天的培养,也不要因为孩子愚笨,就忽略他其他的优点。
直视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才是教育之路最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