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父母体贴,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十分的让父母放心。可是真的可以就此放心了吗?本该无忧无虑的小孩,过多表现出了“懂事”行为,未必是件好事儿。看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你就明白了。
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影片一开始,松子的侄子接到父亲的电话,让他去处理松子的后事。处理后事的过程中,他对从未谋面的姑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这样,松子的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松子小的时候,父亲更喜欢体弱多病的妹妹,也因为妹妹的体弱多病,父亲脸上很难露出笑容。为了得到父亲更多的关爱,也为了父亲不再那么沉重,松子学会了做鬼脸,每次做鬼脸,父亲脸上都会露出难得的微笑。
就这样,松子一边做着鬼脸,一边按父亲心目中优秀女儿的样子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老师。可同时她发现,即便自己再做鬼脸,父亲也不怎么笑了,还是偏爱自己的妹妹。松子觉得自己的努力都失去了意义。
这时,学校里面一个阴差阳错的偷窃事件给松子造成了更大的打击,她决定离家出走。妹妹的阻拦,让她把对妹妹的那份怨恨充分的发泄了出来,然后毅然决然的离开。这个时候,她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让松子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轮回。她先是爱上了一个作家,但是这个作家经常把她打得遍体鳞伤,可松子就是不走。直到有一天,作家卧轨自杀了,松子的希望再次破灭。
就在这时,作家的一个对手对松子的示爱,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接着她就发现,那个人原来是有妻室的,希望再次破灭。
就这样有了希望再失望,再次燃起希望再次失望。松子遇到了很多人,但总是以悲剧收场,终于有一天她绝望了、放弃了,不再渴求得到别人的爱,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一个老朋友的出现让他对人生重新燃起希望,就在松子准备重新认真活自己人生的时候,却被一帮无良少年活活打死,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间。
让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
/ 1 /
父亲偏爱妹妹,但妹妹有没有因为这份爱而更加享受人生呢?
并没有,父亲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爱,让她感到窒息。在父亲眼里她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父亲的偏爱也招致了松子对他的仇恨。
所以,如果我们家里面有不止一个孩子,一定要注意,偏爱哪一个,哪一个有可能会承受更多的压力。
/ 2 /
松子的童年可以用两个字来进行注解——讨好.
松子小的时候因为要讨好父亲,失去了自我。因为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想要的关爱,所以她永远在亲密关系中扮演一个包容的、圣母一样的角色,生怕别人也会受到同样的伤害,总想让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松子终究不是上帝,哪怕可以去原谅伤害自己的人并且爱他,但这份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害怕被遗弃、太渴望被爱。
松子的一生都那么努力,可是这份努力用错了方向。她一直在向外探索,想寻求得到一个像父亲一样关爱她的人。为此不停的贬低自己、讨好别人,穷尽一生,无非就是想弥补童年的缺憾。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启示?
/ 1 /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
而且我们要注意,当一个孩子太懂事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在讨好父母、正在失去自我。
/ 2 /
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父母们难免会对某一个孩子有些偏爱,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很正常。
但是一定要克制这份偏爱,否则对于受到偏爱的孩子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可能会对他造成束缚,也容易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和怨恨。
/ 3 /
作为父母,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本来就值得被爱,不需要通过做些什么,也不管你优秀与否。”
我们用这样的语言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就避免了孩子为了得到别人的爱而迷失了自我。
/ 4 /
如果我们每天都活得悲伤、痛苦、愤怒、焦虑,孩子就会牺牲掉自己的快乐。因为他觉得父母过的不好,自己开心就是一种背叛,让自己变成一个拯救者。
为了让孩子做回孩子,请活好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要让孩子为我们而担心,这样他就可以轻松快乐的活好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