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好在之前看了非常小的一本经济学一本通作为开头,加上薛老师的语言通俗、例子生动。坚持看了两遍,并记了笔记。笔记记得非常多,可见对经济学知识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经济学思维。经济学家的“无情”,华尔街高贵冷艳的气质,都是有其原因。经济学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却很少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希望通过摘录一些内容,以及相关思考,可以激发大家反思一下自我的思考方式。
当然,我们所说的知识并不是菜市场商贩的金钱流动。而是用于生活工作中的经济学思维,更加理性的思考,不再停留于片面的争论。正如薛老师在书里说的,看这本书的人,希望不只是经济学的学生,应该包括那些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式,想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我只写几点,关乎我自己生活,印象深刻的几点。在人类面临的四大基本约束的基础上展开,它们分别是: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首先要明白市场是什么,很多人基本都只知道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并不明白为什么它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是一个陌生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陌生人何以建立这么密切复杂的关系网络?源于市场秩序的建立。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最富有的穷人在今天,我们抱怨生活的糟糕的时候,却能吃饱穿暖。看似冷漠的社会,却最大化了互帮互助的可能,比如新型冠状病毒侵害下的武汉,可以得到全球的帮助。当然,我们不能企图他人的过多的恩惠,如书中提及的,亚当斯密写下这样一段警示恒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是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我们要区分是相互合作还是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样能最大化合作的效率,同时也保护自己脆弱的心情,更能接受一定存在的歧视,认清公平还是同情。从经济学思考,就解决为什么我会经常感到社会不公的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本质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因为每个人出发的角度都是自己,对自己有利对他人肯定不利,不公平是常态。如果我能一直这么看问题,事情就会简单一些,我也不会情绪化的看待事情,分清事情和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思维,事情是事情,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到,更有利于解决危机。宠辱不惊不是因为见惯大场面,而是因为他们区分了事情和情绪。对我而言,最需要区分工作和情绪。我们要明白我们跟陌生人需要相互牵制,相互服务。在大城市里,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跟谁在一起。不要以为非得有天大的本事,才能够在大城市立足。人与人之间讲究的,不是你个人的本事有多大,而是你的本事跟别人能不能相匹配,你们之间能不能相互服务。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Cost is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egone)。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任何事物背后必有成本。做决定最明智的方法,就是根据成本,而不是第六感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要我们决定了做一件事,必然需要成本。但是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看不见的成本,比如时间成本,比如在别处的机会等。例如城市退出的廉价保障房,并非房子不好,而是它背后也有很多常人不会看到的成本。廉价保障房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我们需要看清楚这几个要点:房屋不是一种标准品,它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综合的服务;私人开发商是这种综合服务更好更适合的提供者;如果让私人业主自由转让房屋的话,这些房屋的流动性更高,也会鼓励人们积极上进,不同家庭的上升渠道也会得以拓宽。还有一点要明确的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是很多人不知道会犯错的地方。要明确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如果在谈判时提起以前投入了多少成本,是一种愚蠢的表现,谈情说爱的时候,时间积累都不一定有价值。更何况以前付出的东西,对未来却无法做出贡献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要好汉不提当年勇。并非沉没成本是无用的,它可以作为获取他人信任的助攻,让消费者买单(例如斥巨资请明星做广告)。我们年轻的时候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哪个职业能给你带来最大收益,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自己花费的成本也是最低的。这些虽然是沉没成本,但是对未来是有价值的,也是未来付出的成本更低。
边际效应递减定律——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下降。解释了吃东西为什么要八分饱就好。凡事适可而止,“满”是一个奢侈的概念,也并非最佳的追求目标。如果凡事都要做到一百分,成本太高,价值不高。这也是为何薛老师建议我们应该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自己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当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从而使总效用达到最大。这是一个择业的好方法,满足兴趣且能收入达到最大化,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包括我自己。
发国难财真的是坏事吗?比如现在的疫情之下,高价口罩到底合不合法?我个人角度来说,情绪化的角度肯定认为是不合理,应该严加阻止的,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口罩紧俏的时候增加供给是合理的,至少有的用,买得到的消息是有利于安抚民心的,如果口罩迟迟无法买到,人们迟早会陷入惊恐的情绪。口罩,像是一个定心丸。乘人之危发财有别于拦路抢劫,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糕。发国难财也许是增加供给的好办法。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在起调节作用。价格不是摆设,不是请客吃饭。不必过于担心口罩价格一直上升,目前来看,口罩已将从4块多的价格,降到了3块多的价格。而且可以大量采买。因为趁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这是一个对我而言十分新鲜的概念,却涵盖着非常多的东西。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需要苦尽甘来的过程,这就需要想象力,延迟享受带来的交换,自律源于信念,信念其实就是对未来前景的想象。
比较优势是自己跟自己比。找到自己最大的优势,专注于一项工作。哪怕是天生禀赋一样的人,只要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的生产,就能够减少在工作当中切换往返成本,能够孰能生巧,能够让机器替代成为可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人的行为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简单,大家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趋同。分工协作,也让某些人感到担忧,包括我有时也会想,这个时代我们到底再追求什么?为什么许知远,会一直在唱悲歌。整个时代都在赶时间,任何事情越来越碎片化,越长大就越难长时间的看书学习,干扰的东西太多。人也越来越躁动不安,反而是书籍会让人平静下来,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你未来的规划是什么?人生可以规划吗?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的说法,也在经济学中体现。“理性胡闹(rational irrationality)”人们在做经济选择时,因为自己要承担后果,人们就会变得理性;而在政治领域,由于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对自己的政治主张直接承担责任,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不理性。事不关己的东西,人们总是草率。选美比赛选的也往往是你觉得大家会选的答案。
最后,摘录一下薛老师总结的中国近些年来经济方面做对了哪些。这个国家还有缺点,但仍值得深爱。
1、给重要得资产确权;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人民直接参与了国际化的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