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社会上的广大公众和家长们都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术知识,其基础是阅读、写作和算术。尽管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但是将智力目标与社会、职业和个人发展目标相比较时,多数人的想法仍然是智力目标。故此,评估学校质量的标准也就局限于此,而公众对学校的支持与否,也往往框定在这些指标上。如果这些指标不令人满意的话,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就不会正向。而改革学校的措施也就往往依赖于这些数据。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教育面临的一种困境。
如果没有教育质量,学校就没有今天,但是光有质量,学校也不会有明天。因为大量的数据表明,当家长、教师和学生看到智力目标在学校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一般会希望学校更多的重视其他培养目标。当然,只有当其中的任何一个培养目标都不能代替或超越智力目标时,他们才愿意学校分一些注意力给其他的目标领域。虽然,高中生会希望消除智力目标的统治地位,毕竟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同时,自身也逐渐对今后的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思考。因此,一所学校的满意度往往与人们所喜爱的目标与学校所强调目标的一致性有关成极大的正相关,即一致性好的学校满意度就高,一致性差的学校满意度就差。因此,减少这方面的差距往往就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除此之外,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除了要求学校的整体学习计划对智力、社会、职业和个人发展的目标给予平衡的关注外,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作为个人和学生能得到个别的关照,并且有安全的保障。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没有尽到抚育的责任,因此希望学校承担起对学生的抚育责任,在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数据显示,社会上广大民众对于青少年行为和不良行为十分关注。而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如编班过大),却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这样家长就会对学校感到不满,从而家长会越来越关注孩子在学校和上学路上的安全,其中初中学生的家长最为担心。因为随着学生在学校的逐年成长和青春期开始,学生的兴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他们所关切的事情几乎与学校的智力教育无关。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调查显示,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学校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课程设置,但所有人都把学生不良行为视为十分严重的问题。但是多数学生却认为教师在纪律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看起来所有的人都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学生又对自身的安全十分担忧。从而社会上会呼吁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有力的纪律约束,但单靠学校显然又无法解决那些应该由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共同承担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在学校,同伴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这种文化在学校的体现却考虑得很少。调查分析,初高中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受欢迎的项目,显然成绩好并不是最受欢迎的,而外表长相、人缘和有运动技能更重要。说明“学校的功课”并不是青少年上学的全部内容,他们一些人虽然成绩不好,但却可以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获得极大的满足。这充分说明,青少年文化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于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问题的答案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故此,只有充分认识学校教育的复杂性,才能摆脱关于学校改革的神话和简单途径。
尽管对学校的教育期望广泛多样,但人们都不敢忽略学术学习和智力培养目标。虽然学术一般都认为智力目标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他们看到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教育草率而无效时,也会忧心忡忡。与学校有关的人们认为学校在某个特定时期应有某些侧重点,这对重新确立学校教育的优先培养目标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当然校与校的差异觉定了不同学校的关注点事不同的。因此,旨在寻求改造学校的人们,必须避免这样的观念,即只需调整一下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几个领域的平衡性就行了。因为对家长而言,对学生的关爱是决定家长是否对学校满意的重要因素,它们甚至与智力目标同等重要。那么学校要给出生在没有学习气氛家庭的孩子,或者在学校学习中感到日益困难的孩子,或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孩子来提供辅助支持却也是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的课程很少是为他们制定的,虽然实施一些干预会取得一些积极的效果,如更细心编排课程,更频繁使用鼓励的措施等,但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的支持往往会逐渐减少,从而学校便不能使学生投入和保持兴趣。当然,要想改进学校教育,从积极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如设立更具调整性的课程,为教师提供帮助他们转变以往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尽量搭建成功和信心的平台,利用校外环境设施创造新的学习机会,动员社区抨击青少年文化中最危险的倾向等,只要齐心协力去做,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效果。但要实现理想的教育,必须从长计议重新建造我们的学校和整个教育体制,当然,这种重建需要全面利用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而学校应比现在发挥更加明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