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自我评论2

10月9日细雨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先描写雨天的情况。雨天很冷,虽然穿得很厚,但依然手脚冰冷的,现在温度其实和那时候差不了几度,但现在已经不会感到那么冷,大概因为最近每天泡脚的习惯,也可能因为体质增强,总之,身体不冷之后身心舒泰,可见身体健康对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第二是对系统工程行动力学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致上把系统工程和系统动力学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实际上两者不在一个层次,系统工程比系统动力学的范畴更广、更宏大,而系统动力学主要聚焦于动态模型。在看完系统动力学之后,又看了系统工程,才明白这个区别。这是文章中的一个错误。

不过有一点理解没错,世界上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系统,而我们时时刻刻身处其中,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表象,表象连着本质,共同组成或大或小的系统。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一个个系统工程,这门学问很有必要好好研究。

10月10日系统动力学入门读后感1

这篇读后感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三周时间,写作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之处在于,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读当初些的东西,往往被它惊诧,乃至于怀疑这真的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这篇读后感就给我这种感觉。

虽然这两年隐隐对动态模型有概念,但看这本书之前,对模型的概念更偏向于静态,但实际上模型不只有静态的,还有动态的,不只有定量的,还有定性的,而系统动力学入门这本书里举了很多动态模型的例子,让我对模型有了深刻的认识。

实际上,模型的复杂度来源于问题的复杂度和所处的时间框架。因果关系是世间通行的法则,大多数模型都是人脑对世界上一系列事件和问题的数字化表达,所以始终贯穿着因果关系。而时间是因果关系的基石,当模型所处的时间间周期缩短时,所研究的问题一般在实践尺度上被放大研究,因此变量更多,情况更复杂,模型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

书中列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例如将宗教信仰比做精神传染病来进行研究,少了精神方面的主义之争,多了物质方面的宏观观察,这个思考角度即有趣又有理,让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第一次知道社会网络分析学这个概念,大体上明白系统动力学和社会网络分析学的的区别,一个更注重时间的因果关系,另外一个是更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总体上,这两门学科都在研究关系,而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精神性的概念,所以,它们都该是处于物质和精神、感情和理性之间的交叉学科。

人类的思想真伟大,这些学科知识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知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不断探索实践,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性的东西量化,来增加对未知的确定性。尽量将感性的、未知的东西加以量化,以增加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增强对未知的确定性,这大概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思想趋势。不过,也有少数例外,艺术家大概是一群不去试图掌握确定性,反而去听从内心的直觉,臣服于感性的群体。

人生在世,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才明白中间待着最舒服。可舒服日子久了,就又要走极端。无论怎么选、怎么做,都挺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