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并讲给女儿听,其实,很久以前就想着有时间了,把《中国文学史》,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尹烨的一段话:至少读读通史,知道那一时代最聪明的人达成共识,就会不惑,人最可怕的是,知道的少还特别倔强。我想文学史不就是文学的通史吗?似乎感觉自己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可怕的人了。其次是入驻简书一周年,值得庆祝,在这里启程。
今天读的是《总绪论》里的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学者指出推动文学演进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族矛盾、地理环境的影响。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中国文学在不同特征的朝代中演进的总的面貌。接着详细论述了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学发展中的相反相成的的因素,如何互动产生作用。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四大文学样式,早在商周时代出现的是诗歌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小说,宋金两朝时,才出现了戏剧。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朝代的不平衡,每个朝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拥有自己的主流文学样式,众所周知的是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再就是,地域的不平衡,不同时代,各地文学的发展出现盛衰的变化。例如,江西在宋朝时出了很多诗人,但在宋朝之前和宋朝之后,很少有诗人。
文学发展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他们的互动作用,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例如某种文学样式雅和俗之间的转换,主要由俗到雅的转变。词起源时为俗,后来成为庭抗礼的雅文学,使得这种文学样式长驱发展,臻于成熟,达到巅峰。再如,文学的各种文体相互渗透和融合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诗和赋的融合,诗和词的融合,特别提到了苏轼对于词这种文体的贡献,就在于以诗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开拓了词的雄浑开阔的境界。
最后提到的一点是,文学发展与“道”的离合。这里的“道”主要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要数杜甫、陆游、韩愈、白居易等。而有些作家远离了道,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代表是陶渊明,李白,曹雪芹等等。在文与道的离合中,中国文学得以演进。
读完今天的内容,最深的感受是,重温一下文学的通史,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