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导入 直接入文
1、齐读课题,不拖腔
2、打开课文用10秒钟看第一个注释,看清楚
挑生读,从注释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师生问答:(作者:曹雪芹,选自:《红楼梦》,题目:编者所加)
师生共同板书:曹雪芹 《红楼梦》
3、质疑:中国古典名著该如何来读?
出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中的小伙伴建议
1) 挑生读、师概括:联系课文、猜测意思
2) 挑生读、师概括:难解语句、暂且放过
3) 挑生读、师概括:借助资料、扩大了解
4) 挑生读、师概括:结合影视、加深理解
4、学法迁移,可以用以上方法学习《红楼春趣》
二、走进文本、理解难解词
1、故事开始:(板书——掉风筝),理解难词:忌讳、晦气
出示对话,紫鹃想拿来玩儿,聚焦探春和黛玉的话
挑生读,关注句中生词:忌讳、晦气
让生猜意思(不好)——继续问:怎么不好?(因风俗习惯等一些禁忌。)——找近义词(禁忌)——黛玉口中怎么说?(晦气)——联系黛玉指(黛玉身上的病根)
点拨: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故事继续:(板书:拿风筝)理解高墩儿、剪子股、出示句子
学生连续读3遍,读越快越好,挑生读。
出示难解词:高墩儿、剪子股、镬子……
师提示:没有注释、没有插图、没有文中联系,怎么办?
启发生:可以越过,知道大概与风筝有关即可。
3、继续故事(板书:放风筝)理解词语
反复读词语:豁喇喇,理解是镬子发出的声音。
3、 总结点拨:我们理解了文中的难解词、也把故事的发展过程捋清楚了。
一、 走进人物宝玉、悟作者“为女儿立传”
读古典名著,除了理清故事思路,还要——关注人物。
1、 初读反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生自由回答。
2、 聚焦笔墨最多的宝玉,根据学习提示(找、思、注)、独立学习。
1)、师引导,出示第一句
挑生读、多个孩子说感受(心地善良、直率、细心、天真)
(插曲感受)面对不认真听讲、重复别人答案的孩子,教师没有及时打断批评,反而能寻找契机,给孩子契机,提供三种可能让孩子选一选(1、没听清2、觉得他说的不完整想补充、3、觉得很重要想再强调,)孩子选了第二种,老师适时让生给掌声,孩子热泪盈眶,老师讲原因,学生不爱发言,为这次发言鼓掌
指导学生带上感受反复朗诵
2)出示第二句
挑生读,谈感受,其他生补充(随和、忍让、直率、)
师再引导生读,第一回想要大鱼没有,想要第二回螃蟹没有,
设想换成别的公子,会怎么样?(引导生设想)
宝玉表现:没有生气、没有抱怨
引导生再说感受(没有公子哥架子、)再关注细节:精致、欢喜、细看、大叫
3)出示《红楼梦》第二回,宝玉的句子
师引导:女儿——心地善良的青春少女、
4)出示宝玉句子
,关注细节:说、放、摔、指、说,而不是“骂”
从而启发点拨:宝玉怜香惜玉、喜爱“女儿”
生说说宝玉身边的女儿(黛玉、紫鹃、探春、)
师总结板书:
红楼梦就是作者曹雪芹为女儿立传(师板书:为女儿立传)
三、走进原著脂本、感受黛玉、宝玉知己惺惺相惜
设置悬念,吸引学生,介绍红楼梦
1、走进《红楼梦》脂本第70回
出示资料、生认真看、师提问对比,脂本更接近原著。
2、激趣:学生所看的第70回是脂本,书上所选为程本,想不想看脂本。
3、出示脂本《红楼春趣》
录像读、抓关键语句——这一放虽有趣,却是不忍。
学生谈印象(哭哭啼啼、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心地善良、心思细腻)
4、角色代入,这一刻看着飘飘摇摇的风筝,黛玉在想什么?想象你就是黛玉,把你所想写出来。
1)学生写,师巡视,并标注一些优秀作品。
2)指定生读,师点评。
3)带着感情再读这一句。
5、质疑激趣:宝玉在旁边,会怎么办呢?(看脂本中宝玉的做法和她一起把风筝放飞,此处程本中省去)
为什么会这样做?想着黛玉、心疼黛玉、懂得对方的心思
师点拨:宝玉是黛玉的知己。
6、找一找黛玉是不是宝玉的知己?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
挑生读、交流:安慰,慰藉,帮宝玉找台阶、找办法,感受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
7、读其他章节,验证知己
1)出示第3回:宝玉黛玉初次相见,彼此第一眼相见便似曾相识。
2)出示第32回:
宝钗劝黛玉多和达官贵族交往,多读考科举的书,宝玉愤然离开,香菱也说过同样的话,但相信黛玉肯定不会说(彼此了解对方,志不在此)
3)小说最后一回:
出示黛玉之诗,宝玉一读便知,并落下泪来。由诗、由花想到黛玉的命运,由此落泪,伤感。
8、深化:如此知己,黛玉却独自凋零。播放红楼梦中黛玉去世时一段歌曲视频。(师板书:叹知己无缘)
四、质疑激趣,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生自由答:黛玉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死?作者为什么安排黛玉的命运?是否作者也是这样的命运?)
师:如果想知道这些问题,那就只有——走进《红楼梦》
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脂本
讲座精髓:
语文要素与中国古典名著
对于一篇略读课文,本课设计理念:立足课程,超越课程
立足课程:课程所要求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本节课“为女儿立传”之前是立足课程
风筝文化(未渗入)——人物文化,文中的风筝即为“谶语”
如宝玉黛玉——美人风筝(象征知己)——不知所踪(无缘相守)
宝钗——7只大雁风筝(忠贞不渝)——7单数:(象征宝玉最后独守空房郁郁而终)
超越课程:借助《红楼春趣》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
古典名著导读要做到四个方面:
1、 了解人物形象
2、 把握名著精髓——为女儿立传
3、 渗透版本意识——读最好的版本(脂本)
4、 激发阅读期待——质疑激趣,带着问题唤醒阅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