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是自人类有之至今,都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研究的,但最终都达不到一个科学的标准解释。
那么,我们不妨就先来看看两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的两位大哲思家的一则小故事吧,也许能从中窥得一斑。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照做,结果却空手而回。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又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期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首先,我们依故事的顺序,先来说说“爱情”。苏格拉底让柏拉图去寻找的那颗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是不是指我们每个人心中那向往的完美爱情呢?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无瑕的爱情吗?答案可想而知,世间万物,何来十足十美,何况爱情乎?如若真有那完美的爱情,应该也只存在于人们的脑中遐想。因为,人们在得不到一样东西的渴望中,很容易就在心中构建起那件东西的完美形象,至于事实是否与其愿望相符合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应该也是柏拉图最后空手而归的原因吧,因为倘若对爱情只一味地去追求最美好的,那么注定将一无所获。世间的事应皆是如此吧,何止一爱情呢?
而柏拉图总觉得之前的好,个人理解为那应是一个人的初恋吧!因为初恋终究给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美好,而往后感情遭遇的种种不快与伤感,多少都会勾起初恋美好的回忆。初恋是一个人对于爱情的最初认知和基础,其在心中的地位,无论将来感情如何,恐都是无可替代的吧!
好了,说了“爱情”,应该走向“婚姻”了。如苏格拉底所言,假如说爱情是一株金黄的麦穗,那婚姻便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麦穗的光泽只能属于麦穗本身,即爱情的美好仅是对个人而言;而树的硕大却树枝树干树叶的共同作用,即婚姻的幸福不仅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达成的。
当人们经历了爱情的各种酸甜苦辣之后,心中不再固执地苛求完美,也许婚姻就在这样一段还算可以至少不是太差的理由下开始了。因为有了爱情的教训之后,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人也会成熟,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再去为虚无缥缈的完美爱情而耗费。所以避免空手而归,最终会在一棵自己还算满意的大树下伫脚,去浇灌,去培育,去护理,去收获。至于婚姻的树儿长成怎样,结的果实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那就得看个人的努力与造化了。
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虽不敢苟同,也难以予以否认。爱情再怎么美好毕竟也有走向婚姻的一天,即便不婚族,也不过是在婚姻的法律形式上自欺欺人罢了,这里的婚姻指的应该是两个人生活的实质。
爱情肯定能轻易闪烁出灿烂的光泽,但是婚姻却是需要两个人都用心去构建的。
除了西方先哲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故事,最后必须安利一本我国钱钟书老先生的巨著——《围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本书都可以说是近代小说皇冠上最夺目的那颗宝石,它也完美地诠释了爱情与婚姻的问题。
爱情与婚姻,且行且珍惜,知足才是快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