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温和的合群者?可能包括几点,一是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明确知道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能主动避害;其次是不张扬,更不讨厌,但也说不上哪里好,往往微笑着不着声,有时看似说了一大堆话,结果发现没有一句有价值;三是有自己的态度,但从不轻易表露态度,深刻了解利害边界,能做到从不越界,能在人群中保持恰当的距离。
对照这个标准,就会发现,生活周围越来越多这样的温和的合群者,而典型的不合群的人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最大的原因在于,在合作社会中,不合群者难以获利,会被社会的筛选机制所淘汰,不合群的的胜出概率比随大流的人小得多。
你从不喝酒,从不聚会,从不打牌,从不钓鱼,你没有任何坏习惯,看起来完美极了,但是你是一个独处者,是个和环境格格不入的人,那么就得为所选择的生活付出相应的筹码。
人都是在为所处的生活环境背书。
按理说,合群者和不合群者都是在所生存的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进化,只是进化的方式变得不同。温和的合群者为了更加润滑周边关系,选择了打磨自身、切割容易刺痛环境的锋利,甚至为了与“大多数他们”能愉悦的坐在一起,甚至不顾一切的通过改变自身基因,从行为上把自己变成“他们”。而不合群的人并非笨和不冷静,只是他们不愿妥协,他们只是觉得,如果有人愿意吃肉狂欢,就会有人愿意小米稀饭。
“温和的合群者”是用最少成本获利最多的选择,尽管要“跟上环境”使得自己“被迫”有了一些坏习惯,暗暗计算后,都觉得代价可承。
似乎,这是做一个合群者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我们的群体就是不断消灭异类,干掉不同,寻求统一,不合群的人就只能被狠狠踢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人对群体和自身的认识就格外重要,会不断权衡要不要选择合群,还是离群,而坏习惯本身就不是本性的问题,仅仅作为一种选择的衍生品得以出现。
从这个维度讲,如果自己不想变得坏习惯太多,那么就应该与环境保持适当的距离,我称之为“打招呼的关系”,既不使自己太过离群,又保持清醒的认知。
这不是鸡贼,而仅仅是选择。
不是在所有环境里都要“和大家打成一片”,有时候,保持和世界的距离,就是守护自己与内心的距离。
有时候要“温和的合群”,有时候也要冷冷的拔剑而起。
你真正的主导了自己,就主导了周围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