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医院像一个菜市场。到处都是人,同时也是物体,等待被修复或是收割。也像车站,人来人往,低分贝而嘈杂的噪音,各式各样面孔,焦虑、忧郁、茫然、冷漠、悲伤,单少了喜悦,是苦海中沉浮的真实众生。很容易想起庞德的诗:这许多张面孔在人群中显现/像潮湿、青黑的枝头上的花瓣。
进来之后就没有自由了,请假都不允许。医生护士们都如临大敌,倒让自己也开始忧虑了。只好站在走廊里,看窗外远处的阳光,楼群丛中现出吴山一角。那里就是西湖了。
遂想起苏东坡。
一直不敢奢谈苏东坡,觉得不配。家里几千册纸书,只有三人的全集,苏东坡就是其一。今年闲读《古文观止》,想,不如就简单回忆些这书中的苏东坡吧。反正在医院里,有的是时间。
《古文观止》中取苏文17篇,我把它分为三类:一为策论类6篇,二为书牍应酬类4篇,三为闲散类7篇。虽因此书的取向,偏于公文,少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有趣文字,又年代大都在苏东坡壮年,50岁后的只两篇。这跟选编者的趣味有关。但也几乎可以识得东坡其人。
我的操文字业的朋友中,往往大相径庭,甚至比识字人和文盲的区别还大。比如写公文的、搞媒体的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大都各自为界,彼此相轻,狭路相逢时互相腹诽,也是应有之义。文体的分野固然是好事,现代化的分工协助快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本源实一。科技、艺术、文字,总归如此。
苏东坡的策论肯定没有他其它文字知名度大,却是书生本色,是他在成为众口之上那个潇洒达观的逗逼之前,打小“致君尧舜上”的儒家理想。这一点总被人误解。《刑赏忠厚之至论》是东坡的高考作文,其后21岁写进策25篇、进论25篇,论范增、留侯、贾谊、晁错,固然辩才无碍(欧阳子以为有孟轲风),都是济世安邦的思虑,但也强出新意,强行翻案,目无余子,读之不免莞尔。然《刑》文提出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留》文提出的“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贾》文提出的“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晁》文提出的“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多为自全之计”,几乎形成了一整套政治框架与修身哲学,也是他秉承一生的处世原则。
21岁的苏东坡志在青云,被认为有王佐之才(宋仁宗读苏文后说,“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后治事安民,念及国事,本读书人之所求。每次游西湖,都慨叹苏堤本为民生,才芟草浚泉,积淤为堤。只因东坡才情,方成其妙处。单一官吏无此趣味,单一文人无此心胸。世间之事,妙在不即不离之间啊。
4、刚开始住在走道里的加床,周围人来人往,恍若绿皮火车上的卧铺。着各式服装的医护人员、护工、后勤,按各自分工和节奏行事,看得出整个医院就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组织生态。主治医生长得像西安说相声的苗阜,在实习生的环绕中表情浮夸,挤眉弄眼,仿佛刚从美国回来。护士们大都年轻,元气满满,于周遭满坑满谷的病痛中轻松开着衣食住行的玩笑。送药的老头着白衣围裙,戴尖角帽,有四川口音,驼背,老花镜,像老香港武打片中江湖客栈里出场的诡异人物。推手术车的后勤们对待询问者口气矜持,语含讥讽,一付地头蛇模样。
5、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看他的应酬文字,可见一斑。《上梅直书》是写给领导的感谢信,较之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韩愈的《复上宰相书》,出乎淳朴,气度不凡,固无李白的枉自矜持,让人读了心生怜悯,又不像韩愈的百般作怪(我读后马上犯尴尬症)。这是苏东坡的元气。《三槐堂铭》之论是儒生本色,立意就正,文字铺陈也就自然了。《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东坡处朝廷高位时的奏章,是温润的忠贞,平实的权术,可见苏东坡的政治底色。《方子山传》是友情。《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真惺惺相惜,引韩愈为吾辈,强抬到无以复加的高位,不免有些刻意,然文字确实有豪杰风。韩潮苏海,韩愈是写高价软文的高手,此类文字,总不如苏东坡的真诚。
6、附近是一个河南籍的中年男人(陪护的父亲一直穿着某处的保安服),开颅手术后未补上颅骨,等待了几日,没做手术被劝退,听交谈好像是因为报销或经济的因素。搬进病房时,前病人刚办出院,背着lv包的女儿手脚活络,普通话刻意地重,家人们都轻松愉悦。同房是兰溪人,因高血压导致脑溢血,8个月前做的手术,近两日补颅骨。一夜大声呻吟,含糊着说话,语词不清。老母是梅江土著,瘦,花白头发,乡音重。因在兰溪呆过几年,听到觉得亲切。老母夜深了总还不安心,暗地里三番两次从陪护床上起来,站在床边跟儿子说话,反复唤着他的名字,一边埋怨道,你唔唔唔地说什么呐,一边朝我们抱歉地笑。
7、最知名的是苏东坡的闲散文字。这人是真喜欢建筑工程,到处治湖筑亭,是做城区规划的好市长。《喜雨亭记》里得意忘形,一点文字绕来绕去,看得出年轻的苏东坡春风得意,事事称心。《凌虚台记》有桩公案,显得陈太守有肚量,但文字本身是辩证的,可以立足。《超然台记》与《放鹤亭记》已有江湖庙堂之左右为难了,不想这两难会纠结一生。《石钟山记》自矜于士大夫与渔工水师所不得,颇有策论时的豪气。前后《赤壁赋》这么大名声,我怀疑是否都认真读过。年少时喜前篇,纵一苇之所如,羽化而登仙,饮酒作诗,观造化之工。现在却反复读后篇,行文逼仄,处处留白,确有很多不可言说之处。
8、像物体一样被固定在手术台上,室内冷嗖嗖的。很大的机器在眼前移动,像鱼肉眼睁睁看着由天而降的刀俎。像一个人置身于暗夜的野山之中,全世界的空气都挤压过来。那盏惨白的灯远远照着,像雪山上遥远的冬日阳光。
9、想,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读古人,是后视,一切了然于心,但被忽略的细节与其时的情境,或许才更真实。我们现在读苏东坡,以为他是个散仙,才比天高,粉丝如云,潇洒达观,戏谑凡尘。其实他的眼疾他的痔疮他的贫血是真实的,他肉体的痛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病痛一样。乌台诗案时,他在狱中的生死恐惧是真的,并不因事后所记的段子而减轻命运的残酷。他说“吾安往而不乐”,实因他之所乐总被人夺走。他说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是因为无人会与他计较或争抢这风与月。他的巅沛命运,沉浮仕途,生死离别,内外交困,并不因写几句美丽诗词就可以减淡其钝刀割肉般的苦楚。他人生的每一站,总是命运荒芜诡异,虽然写诗作文显得轻舟已过,而其时其事亦同样百死千回。他六十六年里每天的日子同样是真实的沉重的,是每分每秒过去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很美,但写得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也是一样。
10、读文章,要想见其人。文字妙丽时,未必是真实的状态。有些文章,看视旷达,或者以文疗伤也未可知。就像苏东坡著赤壁赋,其实正处黄州之厄,最是困苦磨难之时。
许多人的文字实不可信,毕竟写出来的,太多矫饰。但苏东坡除外,因他实在是文字命,几乎成了一种习惯。“乌台诗案”因言获罪后,他把写诗比作“快痒如爬疥”,实在忍不住。放在现在,他肯定是个高产作家和勤奋的段子手。他的文字倒也不是简单的真实,不是因为有假饰,实在他这人太好玩。他说旷达,未必是真旷达,也许只是著文那一瞬间的旷达,下一分钟他或许又会痛哭流涕。他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并没有乘桴浮于海,而是躲起来呼呼大睡。他探究石钟山,不是科学求证,只是求个好玩的理。他到的黄州赤壁,未必是历史上的真赤壁,但他就以为是,或者假装以为是真的赤壁。所以他的真,不是客观事物的真,不是科学理性的真,而是赤子之心的真。
有时候想,或许他不像王阳明那样真正参破生死,也不如曾国藩那样建功立业。在我,王之立德、曾之立功、苏之立言,都是中华民族顶尖的代表。但或者对苏东坡自已,并不为立言而活,谁知道呢。
11、“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去世前两个月,苏东坡写下这样的文字,给自己一生总结。起初读了我觉得是绝望,漂泊一生归来,始知万事皆空。后来以为是戏谑,麻痹我的一生,尽被你们这些鸟人折腾了。现在反复读这几句,想,他是认真的。
他有政治理想,却不是政坛的风云人物。他无意党争,同时被新旧两党所厌,却总为地方行使善政。他不是开天辟地的豪杰,面对政治敌手与文坛纷争,他只能被动顺应而不会主动出击。他潇洒达观,却未必了悟生死。他才气纵横,吟诗作文却只是命中的习惯。他一肚子不合时宜,只是简单按人性与道德法则处世。他秉承实用理性的精神,随遇而安,不忘初心。他面对生活同样存在无力感,他真实地感受着一切草木虫鱼鸟兽的自然造化之美与尘世凶险人情冷暖,始终有一种超然的智慧去适应。但那绝非后人所描写的神仙似的轻盈洒脱,而是带着人间血泪的飞翔与苦心超越。
我想,我们固然敬重英雄、崇拜圣贤,但苏东坡对我们的意义远非如此。他是一个有人品才情、诙谐逗逼、好玩有趣的好朋友,一种在冷硬尘世中给我们慰藉的良知。他是一种简单的真诚与善意。他在我们之上,却可亲可近,有体温触觉,真实不虚。他离我们很近。他是我们一直想成为的那种人,大多数时候与我们一样歌哭笑骂,喜怒哀乐,只是多了许多天才。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12、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外任杭州太守,因城中瘟疫,在惠民路上开辟“安乐坊”,这是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那个地方离现在我身处的解放路上的浙二医院,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