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亲爱的小伙伴们,晚上好!
今天分享的是爆发式成长8大支柱的第二课:告别托延症
说来真是惭愧。拖延症作业我拖延了好几天。
拖延症作业是周日发出来的。那天我跟自己说,今晚我有分享,我需要专注的去准备分享,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放过了自己。
第二天,一早在写今日计划时我把写拖延症感悟挂在了计划里。下班后,我先按照计划列表点评完易效能的作业。然后做午饭。午休睡醒后又看到写作营学员交完作业@我。我又对自己说:学员交上作业后渴望得到点评的那种迫切心理你懂的,先去给她点评作业吧。然后就去点评作业了。
作业点评完了,啊呦,脑袋乏了,不行我得去放放风,劳逸结合一下!就下楼了。一下楼我就放飞自我了,直到做晚饭时间才回家。
晚饭过后,我又去听直播了。听完又陷入别人的观点思考了半天,然后讨论了一会。接着朋友发来视频聊天给我介绍了一家新店供货,这又聊了半小时。然后我就开始翻朋友圈,聊天……
后来准备休息写复盘时心里说:明天吧!明天一定写!就睡了。
第二天,我一大早又开始把写拖延症感悟挂出来了。 这天又拖过去了,还是没写
晚上写复盘我开始反思:我究竟为什么迟迟不下笔呢?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逃避什么呢?是怕写不好才不动笔?(恐惧)是一直有拖延的习惯(生理)还是那只享乐猴 站了上风,握了方向盘?(本能)?似乎都有!天哪!
李宇还在给我往深里挖:
失信你就会自责,自责就会有很大的负面情绪,有负面情绪可能就会出现抵触。导致彻底失败了。
想想都觉得可怕!
可是,这一天我还是没有写!!
拖延症究竟是个什么鬼啊!我开始对自己无语了!甚至失望,开始出现情绪了。
那么,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拖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我们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吗?
当时雨果与出版社签订了合约,但是雨果喜欢玩乐,迟迟没有动笔。一拖就是好几年。后来出版社急了,要罚雨果。雨果也急了,就让人把他全部的衣服都拿走,只留一条毯子,这样他就没法出去只能安心在家写书。结果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写出了《巴黎圣母院》。
达芬奇即是个天才,也是个拖延症患者。《蒙娜丽莎》他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3年,都严重影响了客户关系。
达芬奇也曾为自己的拖延很抓狂,他在笔记里写道:告诉我,告诉我,究竟哪件事是完成了的?
你看,拖延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名人也一样倍受困扰。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性去看待拖延呢?
1、拖延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
据国内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80%存在拖延,职场人士存在86%
2、拖延不等于失败
雨果还有达芬奇的例子让我们知道:并非有拖延症的人就是失败的。
3、拖延有各种生理原因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形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案。
形成拖延症主要有7种原因:
一、主动原因(心理原因)
1.本能——纵容大脑本能,挥霍掉大巴时间
人类的大脑总是倾向于更容易、更快乐、更不需要思考的事情。
前两天我发的那个《拖延大师在想什么》的视频你看了吗
他用了三个角色来讲述拖延发生的原理,分别是“理性决策人”、“及时行乐的猴子”,以及“恐慌怪兽”。大脑本来应该由“理性决策人”掌舵,却经常被猴子抢走方向盘,而唯一能赶走猴子的,就是那只“恐慌怪兽”,也就是事情的“最后期限”,英文叫Deadline,很形象吧,不完成,就会“死”。
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法分两种:
一种是带有时间期限的事情。由“恐慌怪兽”负责赶走猴子,这时候“理性决策人”继续掌舵,你就能正常去做事儿;
另一种是不带时间限制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系统性的人生思考等等,这时候即便是“恐慌怪兽”也不起作用了。
老徐说:这种情况要靠系统来解决。当你建立起良好的时间管理系统、自我监督机制,并运用一些工具来配合,才能解决。
比如我写作业这件事,在时间管理中放在了早上,早上早起一个半小时,这个时间没人打扰,并且精力充沛,比较容易完成;同时又在写作业前先写今日计划,每天复盘,这是监督机制;
工具,我用番茄钟,倒计时的紧迫感能让我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还会放一些轻柔的纯音乐,这样一来,我的心情也会很放松。每天写的时候我就不会拖延。
2.恐惧——害怕犯错误,害怕不完美,让你止步不前
一种倾向是:内心强烈害怕犯错误
不排除大脑的本能原因,我这次分享稿拖延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这个问题了。
害怕犯错,害怕写不好,害怕辜负群里的人……诸多原因纠集在一起,让我总想着找理由逃离。
后来,我把所有的提纲都搬到文档里,找一个我觉得最容易的标题开始写案例。就这样,痛苦那个部分写完了。接着我再去写别的,从最容易的开始慢慢写到最难的。最难的完成了也就写完了整篇。
遇到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先找找,有没有容易的切入点。比如我写分享稿这件事,实在不行就告诉自己:先写5分钟。当你写着写着,感觉慢慢到位了。就能很容易写下去了。
另一种倾向是:完美主义者,总想做100分。要么100分,要么就不做,很多完美主义倾向的人都会沉浸在这种二选一的模式里面。
这里老徐举了个他自己的例子。他说他以前是完美主义者,事情做完了,都要来回反复检查,生怕有一点点瑕疵。但现在不会了。
怎么解决的呢?他运用的是“70分法则”和“总和思维”。所谓“70分”法则,就是说,大部分的事情,你只要做到70分左右,就已经可以了,并不会影响大局。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效率”,比如说,一件事情,你用2个小时,从0分做到了70分,当然你还可以继续做到90分,但是需要再花2个小时,一共4小时了。而你多花的那2个小时,可以用来把另一件事情也做到70分。同样4个小时,一件90分的事情,和两件70分的事情,你愿意选择哪一个结果呢?大多数人是选择后者的。
因为人一生的时间是固定的,衡量你的成绩,不是看单点做的有多好,而是看整体效果,这就是“总和思维”。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不再追求100%的完美。
3.反感 ——被逼着做你不愿做的事,会让你一拖再拖
有时候我们分析一件事情拖延的原因,其实是自己很不想做,被人强迫去做,所以产生反感。
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不妨思考一下。老徐的建议是这样:要么,你尽量去沟通,避免做这件事。但如果避免不了,就要用另一种思维,叫做“为我而做”。不管你是否情愿做这件事,但认真做完之后,你自己一定会有收获。所以你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部分,“为我而做”,心里就舒服了。
我曾经在一个上海人的公司做事。那个时候是筹备期,我称我干的活是打杂的。
那个老板做事非常的龟毛。我这种性格跟着他简直崩溃。他要求去做装修的公司最少三家,付费的方式是定金+干完验收后付百分之七十,然后一年后没有质量问题付剩余的尾款。后来安装窗帘,厨房管理,招工等等都要求到如此地步。这样就加大了我,不知道多少工作量。就连他的办公室,只要他出去了就必须进入拖一遍地,抹过的桌子上假如你用手扶了,留下了手印,他也会不乐意……
那时我的感觉简直了,没法形容。但是我为什么不辞职呢?就我这性格跟他跟他完全不对付,扭头就走:老子不伺候你了!才是正常现象。那时,我就觉得我虽然过的有点艰难,可是跟他能学到很多啊。我就告诉自己:就当锻炼自己了。我就能坚持下去了啊。
4.情绪——有情绪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做
情绪波动时,你什么也不想干。这种时候谁都会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没理由,就是不想做。如果还没到最后期限,其实可以放一放,没必要太逼自己,不然做出来效果也肯定不好。
如果期限快到了,就要用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来化解。比如跑步、打扫卫生、A4纸宣泄法,等等,这些具体的方法,在后面的《情绪管理》这节课里面详细讲。以上4个,是心理性质的原因。
二、被动原因(生理原因)
1.习惯——从小到大的拖延习惯
小到大的拖延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不恐惧、没想追求完美、也没有情绪波动,但就是会在无意识状态下,不由自主地拖延。
《战胜拖延症》这本书的作者蒂莫西说:拖延是一种对任务和情境的习惯性反应,像所有的习惯一样,它是一种内在的、无意识的过程,是一种我们没有真正思考过却去实践的行为。
在很多家庭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小时候我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在各种事情上有拖延,父母也没能及时纠正和塑造。比如吃饭不好好吃,一边吃一边玩。比如做一会作业,就去看会电视,或者摆弄一会玩具,发会儿呆,等等,然后再继续写。
你们如果做父母了,应该比较有体会,一旦孩子养成这种习惯,想要纠正过来就比较难。这种生理性拖延,因为几乎长在你的身体里,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所以长大之后要想改,只能依靠“习惯重塑”。
关于习惯重塑的整套方法论,在第8课中会讲。咱们的8大支柱课程,单节课之间,也存在有机关联,不完全是独立存在的。有时候你把一个支柱建造得比较好,其他支柱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2.抑郁——抑郁和慢性压力
如果是重度抑郁,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如果是轻度抑郁,没有达到求医问药的程度,那就自己慢慢调整。
我曾经有过抑郁症,还是中度抑郁。那时候我不下楼,不跟人交流,也不管家里的脏乱不堪。整天蓬头垢面的窝在床上,甚至不许拉开我卧室的窗帘……那种状态下根本做不了事。
后来我读书,画画,再到跑步,摄影,慢慢的也走出来了……
其实可怕的不是抑郁本身,而是人们对它的反应,也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抑郁状态”。一旦接受了现实,慢慢调整,总有一天会走出来。
3.痛苦——触发潜意识的痛苦感受
这段时间,保险公司电话催了好了次让我去一趟。我迟迟没有行动。
就一点小事,送个单据,有那么难吗?顺道就过去了的事。
在之前我不明白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我如此。学了这节课后,我就明白了。因为在之前我曾经是那里直聘过去的一个主任,我带了几个人过去组建了自己新的团队。可是却被同部门一个经理私下挖角,还退掉了在我这边做的所有业务。后来公司直属领导没有给我一个公平,我离开了。心里想要向上级揭发又不想连累别人,就算了(这在保险公司是很严重的违规行为)。
后来离开了,时间久了也就不再想这件事了。
可是这次的电话,又触发了我心底潜意识里掩埋了的因为不公平造成的痛苦。所以迟迟不想行动。
找到了根由,我告诉自己:对不起别人的是他们,你的出现会给他们带来愧疚感的压力,你为什么不去呢?
然后我就去了。还在那里玩了半天。
痛苦引起的拖延需要找到根源,从根源上分析去面对就容易的多了。
好,简单总结 @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拖延是怎么回事儿,你应该如何看待它。还讲了拖延的主动和被动两大方面,一共7个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本节课内容。
还是那句话,学了之后,找出可以运用的地方,去行动,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学习效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