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姻到底是什么
目前大多数的文章,都在告诉女人,不能嫁了人就捞上一张长期饭票,不思进取。
世界那么大,其他好看女人那么多,男人还想去看看呢。
身材火辣的,不可以胸大无脑;
内敛娴静的,不能不修容颜;
事业至上的,不能忘记家庭;
小鸟依人的,不能放弃独立
……
总之,第一要有经济基础、挣钱能力;
第二,要有才有貌、内外兼修;
第三,要有“超能力”,妻子、女儿、儿媳、母亲、自己等等身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这是让女人上天!
不是吗?
当一个女人活成这个样子,和雌雄同体有什么区别?还非要一个男人来肯定她的优秀吗?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首先是人,是人就会有优点和不足。
结婚之后,必须各自修炼;然后某一天,给伴侣一个大大的surprise,原来你能变得这样好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被伴侣一直喜欢,终身保持爱情的新鲜感——这简直就是为不负责任的婚姻观找借口。
在结婚前,你的伴侣身上,有某些特质,是你无比欣赏的。你希望用一个固定的形式,将你们的关系永久地确定下来,于是挽手走入婚姻的圣殿。
婚姻是一种契约,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疾病与健康,无论何种情况,都愿意彼此一起走过。婚礼就是用仪式感向你证明,这个契约是有效的。
契约与仪式,定格在某一个时刻,但相亲相爱的扶持是一生的过程。如何走过,事在人为。
幸福的婚姻,是两个人彼此努力靠近的结果;而不幸的婚姻,只需要一个人,用放大镜挑着另一个人的缺点,就已经足够了。
在彼此热爱的人眼中,变老变丑,都是浪漫的事情;在不知满足、不会感恩的人眼中,爱人在马桶上的样子,都颠覆了女神的形象,可以成为攻击的理由。
记得当年看的第一个韩剧《爱情是什么》(好像很暴露年龄啊)里面,家庭中的大哥已经五十多岁,还好像十八的小男生一样“敬畏”和爱护妻子。
同样不再年轻的妻子有便秘的习惯,在卫生间里解决“大问题”。
丈夫关心地守在外面,告诉走过的子女轻声慢步,不要打扰妈妈。
这样的爱护日常又暖心,让人不忍俊不禁,又湿润眼睛。
有这样一个丈夫,就算是在人前任他“作威作福”的大男人,妻子心也是暖的。
这两天微信刷屏的胡因梦,她第一任丈夫李熬,任他才高八斗、心比天高,可他挑剔自己妻子在洗手间中的样子,破坏他完美主义的追求,只这一点,就不明白婚姻的真谛。
一个仪式将你当时的爱恋定格,于是下面的岁月,是两人共同的修炼与成长。
2.什么是共同的成长
享誉世界的“婚姻教皇”、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哥特曼,在他著作中说:
如果健身爱好者每周从健身的时间里,匀出10%的时间,来锻炼他们的婚姻,而不是身体,他们在健康方面获得的好处,将是在跑步机上获得的三倍!
哥特曼是一个心理学家,又是一个婚姻的研究者,他和他的同伴十几年时间,在西雅图建立“爱情实验室”,邀请几十对夫妻来这里度周末。
在这些夫妻知情许可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日常相处细节、谈话模式、身体数据变化,研究和分析,得出很多颠覆性的结论。
这条爱情“大数据”首先告诉我们:幸福的婚姻可以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日常的幸福感,还有身体的健康。
试想,你天天面对的是一个让你感到幸福甜蜜的伴侣,精神和身体全部放松;
在外面工作中的压力,在伴侣的抚慰下,不能成为困扰,你的身体自然也是受益者。
反过来呢,想到就烦,回家就躲,硝烟遍地,时刻提防各种“攻击”,这样的战场不消耗你大量的心神,不让你格外疲惫吗?
其次,我们注意到,哥特曼说的锻炼内容,是“锻炼婚姻”,不是“锻炼婚姻中的自己”。
如果在婚姻内部,如果一开始就随时想着,我有能力离开,没有他(她)我也很好;
那在潜意识里就把对方放在一个对立的地位上,有着提防的心理暗示。
如果做到文章开头那样,无所不能地修炼自己的能力;那么还有什么时间彼此相处,增加满意感和幸福感?
婚姻的意义之一,用一种成熟的关系,是把“我”的概念,上升成“我们”。所以,锻炼的不能是“个人的长成”,而是“彼此互相成就”。
把伴侣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做好自己,是为了映照出更美丽的伴侣;擦拭对方如新,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才是婚姻的成长与相处。
不自省自己给伴侣带来了什么,自己给伴侣的是不是他(她)想要的;而一味要求伴侣,做到自己希望的“成长”,这样的人是自私的,不配得到幸福的婚姻的。
最近横扫微信的另一个视频桥段“内裤扎头发”,出自捷克电影《有希望的男人》。
里面的岳父一生婚外情无数,在妻子车祸身亡后非常悔恨,天天送去玫瑰。
但是在妻子墓前,却发现妻子的按摩师——一个盲人,每天都送去郁金香。
原来妻子爱的是郁金香,自己却从来不知,本来以为妻子爱的是现在的自己,却发现妻子原来把心里话都说给别人听,与盲人按摩师相处时才更加快乐。
此时,本来为妻子婚外情气势汹汹的丈夫,无奈得惹人心疼:难道我去跟一个死人和一个盲人计较?
女婿的一句话,让我泪崩——她需要的是一个能一直注视着她的人。
这句话运用在任何爱情与婚姻中都同样适用。
我们终其一生,需要的是一个愿意注视着我们的人,一个愿意敞开心扉被我们注视的人。
世界那么大,诱惑那么多,可我的目光只追随着你,与你对视。
任皱纹堆砌在脸上,任身体被时间侵蚀,在彼此欣赏和期待的目光中,任性地做着你的爱人。
这样的婚姻,难道不是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吗?
3.如何锻炼我们的婚姻
我先生的外国上司,是一个德国人,妻子和孩子的照片始终摆在他的办公室里。
家庭日的时候,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参加,不再年轻的妻子身材已经开始发福,但是脸上的灿烂光彩,让人明明白白地感到,这是一个生活在爱里面的女人。
这个德国上司,正是四十多有魅力的年纪,在中国收入水平绝对值得人羡慕,而妻子也只是一个平常的全职太太。
太太不用书法绘画和瑜伽地学吗?不用内掌后院,外斗小三地操劳吗?
你在他们两人相处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看到的是一种默契,非岁月不能给予的契合。想来,他们没读过什么婚姻理论,却在日常的琐碎中践行着最经典的爱情。
《男人与女人的长期相处之道》一书中,哥特曼用“西雅图爱情实验室”中的观察,得出结论:爱情和婚姻没有幸福的固定模式,但是幸福的夫妻,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按照“爱情七法则”行事。
婚姻好像一条两人共乘的船,“爱情七法则”帮助夫妻,渡过风浪危险,躲过暗礁险阻,避免“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第一则,完善你的爱情地图。
爱情地图就是头脑中,那么一块地方,存着有关于你伴侣的一切情况,过去现象,希望梦想,生活琐碎,甚至包括柴米油盐的喜好。
你越是愿意了解你的伴侣,你发现你们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越自然地向彼此靠近。
第二则,培养你的喜爱和赞美。
你们决定牵手的时候,伴侣身上一定有很多打动你心的地方,你们一定度过了很多浪漫心动的时光。在后面的日子里,不要忘记这些感觉,它们会提醒你曾经如何喜爱和赞美你的伴侣。
在后面的日子里,不断实践第一条,在了解对方中找到更多“爱的原因”,给你们的婚姻充电。
你必须知道,在伴侣肯定欣赏的目光里,会变得更优秀;鄙视和否定的态度,会让爱人慢慢失去本来的光芒。不要说你的伴侣变了,想想你给她(他)过什么。
第三则,彼此靠近而非远离。
“你看这个,太可笑了!”妻子在沙发上笑得前仰后合。丈夫在电脑前打游戏,连头都不回,说:“神经病!”
类似的情景如果曾经出现在你们的生活里,那一定要注意了。夫妻间任何一个细小的“沟通尝试”,都不能置之不理。因为“沟通尝试”的结果不是彼此靠近,就是彼此远离。
为对方做一些积极的事,在对方与你“沟通的”时候,积极回应。这才是为你们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疾病、失业、痛失亲人,做情感储蓄。
烛光晚餐的浪漫,只有在彼此靠近的夫妻身上,才起作用。平时生活得“互不打扰”“相安无事”,不知不觉中,内心的距离已经在扩大。
第四则,让配偶影响你。
这主要是告诉男士,把你的权利与妻子分享,无论是买房、买车,还是决定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养老问题。
哥特曼指出:当男人不愿分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是81%。
第五则和第六则,是教会夫妻解决分歧。
“以温和的方式开始,以妥协结束。”
不指责,不鄙视,不攻击。因为人在不安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开始思考和讨论。
把对一个问题的分歧细化出来,两个人分别圈出哪些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步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妥协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再讨论不同的地方。
心理学告诉我们,谈判讨论时,我们越多地接受对方的意见,就越有可能得到对方的让步。妥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之路。
当出现僵局时,解决问题不是目的,打破僵局,继续沟通,才是目的。
不能让步的某些问题,往往都涉及伴侣的某些未完成的梦想。试着更深入地了解伴侣,即使不能完全同意,也要尊重你的伴侣,这就是打破僵局的基础。
学会和问题共处,也是婚姻的必修课程。有一天会发现,夫妻能够带着轻松的口气,说出那些困扰过你们的问题。
最后一则,创造婚姻的共同意义。即使平日的周末也可以建立家庭的仪式感,找到家庭的共同象征,彼此认同对方在家庭中的角色:这些都是把“我们”的意义放在家庭首要位置的途径。
在心理学家的眼里,婚姻也是由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构成。夫妻建立深厚的友谊,才是对抗生活重大变故的基础,这就是婚姻的成长。
为你的婚姻积累“浪漫”的细节,而不是为不负责任的婚姻观寻找借口——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