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这是写作营共读的经典书目,开读之前,我猜测的被讨厌的勇气会不会是中国的厚黑学啊!
刚看了一个开头,我就喜欢上了。两个原因,一是对话体有点类似最近和浩阳一起诵读的《黄帝内经》,内经是黄帝和他的老师歧伯的对话。歧伯是一位智者,解答黄帝提出的各种生命的话题。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位满腹困惑的年轻人与一位智者的辩论。因为是以辩论的方式展开,所以说年轻人问题也很犀利。
无论多么犀利,但是这位哲人都很乐于迎战,观点也越辩越明。
二人第一夜的对话,哲人讲了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我很认同。
我认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他的行为表现就不一样,感召来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一段经历,如果他关注过去所谓的创伤,就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平常无意识地用悲伤来喂养自己。
如果他关注当下,如何疗愈,那么他会寻求方法论,提高自己的认知,迭代思考的维度。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去找医生看病,你是更期待医生去追问产生病的原因呢,还是期待了解病因后,接下来的解决之道。
很明显,我们肯定是希望更多地了解解决之道,这个例子中前者的关注点是过去,后者的关注点则是在当下。
这是一种积极向前看的,很实用的价值观指导。
他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也就是说,事情已经发生,影响我们当下表现的是围绕这个事情,你给额外加装的意义,而不是事情本身。
经历是一个已发生的客观存在,而有你赋予它的意义是主观的,这个观念影响你现在的行为意识。
客观的事情无法改变,主观的意识却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逐步修正的!
学习不止,就可以不断升级思维,改变对事情的“解释”,从而改善生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