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书信还要手写的。
把灯打开,灌好墨水,铺平信纸,执笔在手,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写信时脑海里闪过画面,笔尖儿的字寄托着多少思念与祝愿。
收到信时,或欢呼雀跃,或潸然泪下,或思绪万千,或若曾相见。师友的来信都要保存好,想着的时候,就打开读一遍,一封信会读好多遍,暖透心扉,见字如面。
10多年前,我才20岁露头,精力旺盛,闲暇时读书写字,颇为勤奋。写得多了,便尝试着向报刊投稿,刊发多了,信心也就有了,时间不长,居然加入了河北省作家协会,混了一顶“作家”的帽子。
彼时,投稿大都手写,誊抄工整,折叠整齐,放入信封,再用胶水粘结实,最后贴好邮票。然后,骑着自行车赶往邮局,投入邮筒。
收到许多信笺里,多是装着样报,有的还有编辑手写的信,都是些鼓励的话。
其中,有一封信我最为珍视。那是2005年,我还在县电视台新闻部,在《燕赵都市报》副刊发过几篇小文,便斗胆给刘江滨老师写了一封信,主要是就散文的写作进行请教等等,具体详细的内容记不太准了,只清楚地记得时日不长,便收到了他的回信。
他在信中说:
你的文章写得很好,颇具才气,未来不可限量。写作者有成,无非两个因素,一是天赋,如敏感、情感丰富、细致等;二是后天培养、锻造,主要依赖读书,增加文化滋养和识见。
落款时间是2005年10月8日。
他写信那天,恰好是我刚过24岁生日,算得上一个“生日礼物”了。
而我呢,则在2006年,通过应聘有幸进入燕赵都市报,成为一名驻地记者。眨眼间,已经11年了。现在,刘江滨老师已是《燕赵都市报》的总编辑了,是我们的最高上司。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缘分吧。
在过去的很多人看来,书信是思想、文学、政治、友情交流互动的平台。“家书抵万金”、“苍雁锦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但寄相思”……像陈酒佳酿,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温馨、醉人的醇香。
“或因事物之纷缠,或因精力之就衰,或因性情之疏懒,以致总角知交,全无音书。兴言及此,不觉怆然”,可见书信以怎样的魔力植入古人的骨髓,又是以怎样的魅力激荡着他们的精神?
我体味过那个书信繁荣的年代,我要真心地感谢那个时代,感谢那些给我写信的人。虽然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却无刻不在敲动着我的心弦。心中冷暖,落墨纸上。
许多时候,莫名地就开始怀念沉浸在灯辉里写信的坦然,怀念寄信后的期盼,怀念来信时的喜悦,怀念读信时的温情……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路邂逅,一路擦肩,弯腰拾起,莫失莫忘。
一卷书,一支笔,现而今,那些曾经我手中拆开的一封封书信,静静地躺在书柜一角,默然地看着时代变迁,招一招手,便似水流年,往事如烟。
微信公众号:邢云
联系:181848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