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家里穷,在我还没意识到家里穷的时候,其实我过的很开心,每天都出去跟小朋友一起玩,撒泼打滚。
所以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家庭条件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其实我很希望当时我爸妈能跟我说:“我们家很穷的原因是因为爸妈赚钱的能力不够,爸爸妈妈有自己的局限,学历不高,做事的能力也不够好,但是爸爸妈妈有在很努力地想要去改善家里的环境。
虽然家里的目前的条件不好,但是爸妈相信未来我们家里的条件会越来越好的,我们要一起努力。
爸爸在外面努力做工,妈妈在家里做兼职,打理家务,照顾好你们,你们都要好好读书。目前我们没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爸爸妈妈希望你们要努力读书,未来过上可以选择的生活,可以在办公室里上班,不用做那么艰苦的工作,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其实这段话代表着什么呢?
就是首先要承认家里穷的事实,告诉孩子们家里穷的原因,因为爸妈的赚钱能力不够,有自己的局限,可能是思想上,能力上,后面说了是做事能力不够,学历不高,也是暗示着赚钱需要有一定的学历,一定的能力。
后面也表明了爸妈的态度,我们要一起努力,孩子也是家里的成员,所有家庭成员要一起为家庭变好而一起努力,就可以让还在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承担的责任。
爸爸的主要工作是赚钱养家,妈妈的主要工作是照顾家庭,而小孩的主要任务是好好读书,这是一种家庭分工模式,当然,当孩子意识到家里的贫穷以及相应的分工之后,孩子就会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可能会想努力读书,甚至会在完成作业之后会帮爸妈干活,以前我们都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做兼职,也会去爸爸工地干活,也会帮外公外婆干很多活。
或者有些孩子会想办法帮爸爸妈妈赚钱,这就是另外的说法了,因为每个孩子擅长的技能不同。
所以重点是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份子,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一起承担家庭责任。也让孩子可以正式认识贫穷,而不至于因为贫穷而陷入过度自卑,要告诉孩子贫穷不可怕,怕的是不努力去改变贫穷,能改变多少就是看机缘巧合,但是努力必不可少,思维的改变也很重要。
现在长大了,其实我倒是觉得家里穷没什么,因为我家里虽然穷,但是不缺爱,爸爸每天变着法给我们找各种吃的,妈妈也会把一日三餐做好,虽然衣服旧,鞋子旧,书包旧,但是真的都是被爱围绕的童年。
但是小的时候不懂这些,就是内心很强的自尊心在作祟,就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走路都是低着头的,努力读书也只是为了能让自己获得表扬,获得认可,希望能弥补家里贫穷的缺陷。
不得不说,努力读书确实有用,而且因为我爸妈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都还算读过书,我爸数学好些,我妈语文好些,所以我们也算是有些学习天赋,读书成绩也都还算可以,算是我们村很难得的读书好的人,也一直被夸奖,在中国,很多时候,对小孩的评价体系很统一,都是看成绩,对大人的评价体系也很统一,都是看财富多寡,但是好玩的是,读书厉害的人不一定是赚最多钱的人,赚最多钱的人不一定是在学校读书最好的人,这两个体系其实是不那么平等挂钩的。
可能是因为我生性敏感,多思多虑,所以我一路从读书到工作都走得相对坎坷些。
在我有印象的记忆里,大人的评判体系最开始出现大概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当时,没觉得成绩的重要性,当时大家只是会看老师重视什么表现,然后就会知道原来这种行为是可以获得奖励的,是值得被表扬的。幼儿园里我记得当时是带操员是最受老师重视的,因为他是某个老师的亲戚。
当时带操员,带着大家跳操,那种众人瞩目的感觉,我很羡慕,可能是我天生有那种想要在人群面前展示自己的欲望或者是虚荣心作祟,就很羡慕他。
由于从小没有训练,自己的肢体很不协调,所以很羡慕别人可以体态优美的跳出优雅的早操,然后就开始自卑了,现在想想,自己真的是被自己的思维定势困住了,不会跳操可以学习的,通过不断的练习也是可以达到这种体态优雅的状态。
但是我好像一直不那么喜欢运动,因为确实可能天赋不够,肢体僵硬,所以在运动上的表现一直不如他人,自己也不愿意去过多练习。
后来上了小学,我开始意识到评价体系是看成绩,有时候学生成绩好的就会被表扬,然后把试卷贴在了公告栏上面,然后也会获得小红花,做作业做的好的也会被表扬,做作业做的不好,不认真的会被戒尺打,而且是在早读的时候,全班人看着的情况下被数学老师喊出去门外,然后自己拿着戒尺出来,被老师打,如果你们想问我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那我只能告诉你们这个人是我,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有次作业答错了,被老师在早读时让我拿着戒尺,从教室前门走出门口,然后把戒尺交给老师,然后被重重打了几下,当时我眼泪悄悄的滴了几滴,一方面是因为痛,更多的是因为自尊心作祟,为啥呢?当时幼儿园的那个带操员就在我们班,好像还是班长,我心里那么悲凉。
然后后面我就学乖了,知道在学校里,作业要认真完成,试卷要认真答,做的不好会有戒尺,做的好会有小红花,金钱奖励,期末考试前三名可以获得奖学金几十块钱。
然后慢慢的我的成绩就越来越好了,二年级的时候应该是全班前三吧,也有获得奖励,后来在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还是很好,然后老师就开始让我当班长了,刚开始是副班长,后来是正班长,我的虚荣心彻底得到满足,特别是在我看到带操员以及原来当副班长的人都慢慢成绩没有那么好了,也慢慢没有当班长,我心里那个开心,就是觉得自己战胜了他们。
但是其实真实情况是,他们家庭条件都比我家好,他们就成绩再差,与人沟通,表达能力,家庭情况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就算学习成绩不优秀,他们也还是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也可以做的很好,这其实是个人特长的问题,而不是说谁输谁赢的问题。
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其实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以走,也是我在当时唯一有优势的一项能力。由于自卑等原因,我很少讲话,总是怕说错话,也很少很开心的吵闹的玩,其实是相对压抑的状态,其实我很羡慕其他人有很多朋友,也可以一起玩的很开心,但是我并不擅长交际,也只有在我姐姐面前,我能够很自如的表达自己。
小学时,我参加作文比赛,奥数比赛都拿了三等奖,这也是我一直觉得遗憾的事情,我希望自己可以得一等奖,也就是在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优秀的人其实很多。
后来上了初中,我其实学得很吃力,包括英语,在第一次单元测试时,我不及格,但是我周围的人很多都能很流利的跟上老师的英语表达,在刚开始时,我却连老师讲的内容在哪里都不知道。
自己内心的自卑恐慌慢慢在加剧,但是说不出来,也不知道该寻求谁的帮助,只能自己回家多复习,然后考试的时候多加强,但是其实我的知识基础框架一直没有搭建起来,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在高中学习遭遇瓶颈的原因。
初中其实我偷偷跟同学去了网吧,也在经历着月经来潮的窘境,很多局促不安的事情让我很难受,我很少跟同学们一起玩,总是保持着严肃的姿态,不是因为我高冷,只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时很窘迫,所以我会尽量减少与人的接触,眼神也很少会正面接触,有时候在路上同学跟我打招呼,我也很木讷的样子,然后就很难受,就花更多的时间在做题、背答案上。
在初中时,我的大考成绩都不错,但是平时考试其实不咋地,知识基础很薄弱,只是很会背答案之类的。
然后我以优异的成绩上了我们市很不错的一所高中,然后我就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滑铁卢,高中的知识点非常多,杂,而且难度也大,我陷入了恐慌,焦虑,然后慢慢就不知道怎么把知识补回来,成绩一直在下滑,我也只是恐慌,而不知道怎么努力,然后越来越讨厌各种课程。
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如果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有意识去梳理自己的薄弱项,多花时间,精力去改进自己的薄弱项,其实是可以学的更好。而且也不用去跟他人做对比,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看到自己的进步与薄弱点,不断去调整自己就好。
我也很希望,当时如果有人能带我去看看大学,如果我能认识到自己的喜好是文学,我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去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许我会努力去考上更好的大学。
总之,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确定的时间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前进,去探索,踏实走好脚下的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转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就会发生。
所以,心态管理很重要,应该做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认识到今天的失败不代表一生的失败,今天的失败只是意味着我们自身的某些短板不符合这个阶段,这个关卡的评判标准,所以被淘汰,被打败,我们可以通过改进自己的短板,去符合这个关卡的评判标准,也可以绕开这个关卡,用自己的长处去突破别的关卡,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毕竟环境很难改变,但是人可以改变,可以调整。
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跟自己做斗争,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所以做好自己该做的,完成属于自己的功课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即使没有世俗认可的那种优秀程度,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