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董国臣
Question: 总有些需要很敏感,老是被刺激到,怎么办?
董老师,您好,上次跟您沟通完之后收获很大,这几天也在观察自己内心的需要,确实感觉到认可和接纳是我非常重要的需要。
它们也很敏感。刚才和一个工作伙伴沟通,哪怕是他问我一句:“目前情况如何?”我都会感觉到内心有很大的震荡,会比较紧张。
我能看到,我在接纳和认可这两个需要上有很高的要求,它们常被刺激到,我希望能把这两个需要被刺激的指数降低一些,具体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发展多种满足这个需要的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主动满足未满足的需要。
“紧紧拥抱需要,轻轻握持策略。”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一旦陷入了执着,那么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发现执着背后的需要。
如果我们总是在某个需要上卡住,高频地触发某个特定的需要,升起情绪反应,那么说明这个需要目前满足的情况并没有达到我们生命所渴望满足的程度,平时就要多留意用多种途径去满足这个需要。
如果这个需要是“接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方式来满足这个需要呢?
我们可以:
(1)每天晚上接纳自己:什么是今天做得不错的,肯定和接纳今天的自己。
(2)找出我最喜欢自己身体的部分、性格的部分,欣赏自己这个部分。
(3)找出自己最不喜欢的身体的、性格的部分以及自我评判的念头。
比如:我不喜欢自己的犹豫不决,自我评判的念头是:“我不够果断,犹豫不决。”
然后分三步进行:
① 看见自己的这个念头:“我不够果断,犹豫不决”,找到这个念头背后的内在渴望,比如力量、效率。
看到这个念头背后的美好,允许我们有这样的念头存在: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内在有对力量和效率的渴望,从而接纳了自己“我不够果断,犹豫不决”这个念头。
② 找到“我犹豫不决”这个行为背后试图满足的需要,比如体贴,我们看重对他人的体贴,所以做选择会格外谨慎,这样便接纳了我们犹豫不决的行为。
③ 找到能够同时满足力量、效率和体贴需要的新的行为方式,当我们这样做时,便会更进一步满足接纳的需要。
(4)训练自己的同理心能力:
去看到我们过去所无法容忍的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未看到的人性,从而提升对自己和他人的接纳。
(5)用哀悼代替懊悔:
如果我们对过往做过的某件事非常懊悔,很难接纳做那样事情的自己,用NVC哀悼的方式 ,去哀悼过去做了那样的行为,深深与曾经未满足的需要连接。
……
2、疗愈我们内在的核心豺狗。
如果某个需要总是不断地被刺激到,很有可能这个需要的长久未满足和我们过往形成的某个核心局限性信念有关。
找到这个信念,疗愈这个信念。
比如,曾经有个案主,在她的第三次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到我。
她很痛苦,为什么不进入婚姻都很好,每当进入婚姻,感觉自己的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走向破环关系的行为,三次婚姻莫不如是。
通过深入倾听才发现,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外出工作,她一个人在家发生了事故,差点死掉,从此就形成了一个信念——家人是最不可信任的。
这个信念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帮助她满足了安全的需要,帮助其可以存活下来。
但是待其成年,这个信念便成为了妨碍她幸福的局限性信念,所以恋爱很美好,一旦将伴侣变成家人,便会频繁出问题。
通过倾听和疗愈,疗愈了“家人是最不可信任的”这个封闭的局限性信念;而当打开了这个禁锢,她和丈夫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很多人,也将上面的过程称为“疗愈内在小孩”,不过要注意:
(1)所有的疗愈都是发生在当下的。
过去的已经过去,实际上并不存在“疗愈内在小孩”,我们疗愈的是过去产生的、一直带到现在的局限性信念。
这个信念或许是很小的时候产生的(产生越早往往破坏力越大,这个问题以后单篇论述),现在依然是我们的内在信念,左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疗愈是“疗愈当下的信念”。
(2)不是所有的局限性信念都产生在孩童时代。
我做过不少职场案例,在职业中的局限性信念很多是在入职头一年产生的,和童年无关。
即便是和整个生命相关的,只要事件足够大,对生命足够影响,即便十几岁,或者成年后,还是会形成局限性信念。
3、从了悟自性的角度看待我们的生命课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孟子点出了我们的需要被刺激、情绪被触发背后的生命安排——“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告诉了我们“困于心,衡于虑”这些世间苦恼背后的价值——修炼我们本自具足的内心,拂去蒙尘的心镜。
有了这层了悟,我们对于屡屡被刺激到的卡点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当被刺激到的时候,是在告知我们此处正是需要修心和“曾益其所不能”的地方。
那我们要做什么呢?
止住就好,知止而后有定。
不需要做什么,当我们不去责怪对方,责怪自己,停止对自己的批判,停止对刺激我们需要的人的怨怼,便是“止”。
看见只是看见,看见屡次被刺激到的需要,正是要我们在这个点上去觉察和完善自己。
当我们可以止住抱怨和批评,或许会内心升起感念,感念生命之不弃——虽然过往屡屡提醒都被我们忽略掉,但是生命从不弃我,今天竟再一次提醒,感恩生命。
或许还会有下一步感念——感念刺激我的人(原本他是我们批评指责的对象,就是这个人刺激到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痛苦”)。
感念对方刺激到我需要修炼的人生课题,以“黑天使”的面貌出现,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内心不圆满的部分,“曾益其所不能”。
从对自己和他人的豺狗转变为对生命的接纳和感恩,这个力量本身就是巨大的转变和疗愈。
选择你内心要选择的方式,或者组合的方式,你会选择哪条路径迈开第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