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分为五个小节,学会倾听—说与不说—共生状态—正确复述—勤于反思。
体会深刻的是学会倾听和勤于反思。我缺的也正是这两方面,好好的学习一下!
我发现自己有个毛病:一不小心就会跟着别人的话无意识的联想,有时候会无意间漏了一些话,却也能接上话,还美其名曰“思考ing”,但是自己知道神游了。这时候的我就犯了一个错误——记忆模式拼接。我也经常忘记一些事情——以自己忘性大来安慰自己,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改善。书中就提了一个解决方案:
有了一些判定类知识后,我们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要尽量用这些知识可靠地鉴定自己大脑中所存储的已知信息(大多是概念类知识)的有效性。这并不是要在交流的时候做的事情,但是在交流进行的每时每刻,这些已知信息都在起作用,而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决定了交流过程中“理解”的质量。因为人在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去和它进行匹配。
在了解“应该做什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最不应该做的是什么”。
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所谓“回顾”,即使说复杂了听起来也很简单: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所谓“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倾听”状态。而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的“倾诉”状态。
除了情绪上的反应,我们在更多时候需要通过逻辑上的反应来实现有效倾听。
勤于反思:
在之前的生活中用到的反思就是开课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好像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过反思。看了这部分内容,再结合永澄老师的文章,决定以后每天都要开展自我反思啦!
文章说了反思的几个要点: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希望自己真的可以落实到每天的生活中!秀燕女神说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要行动起来啦!
有木有一起来的小伙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