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大观园秘密的青春王国里,谁才是你的梦中佳人?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大部分的畅销书,在短短的一两年,高踞消费排行榜,看到书商的夸张广告:每三十秒就卖一本!令人咂舌。但是畅销书流行的热潮一过,就像一堆废纸,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试问,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是你读完以后舍不得丢掉的书?有几本是你读过一次还再想读的书?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一本可以留在身边,一读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你感悟、启发,给你反省、思考的吗?

于我而言,《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红楼梦》,其实也是一本畅销书,三百年来,从手抄本流传,到木刻活字本,到石拓本,一直转换为电影、连续剧,《红楼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退流行”,还在不同的时代,发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对于那些为期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新书畅销排行榜的书商而言,他们是很难理解《红楼梦》在长达一百年、两百年间真正永不消退的“畅销”?

初读《红楼梦》是在高中时代,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对异性或者对爱情都是充满着好奇与渴望,都希望会有如黛玉般的可人对自己撒娇洒懵,也希望有宝钗般知性的姐姐带给自己爱的启蒙……我也不例外,《红楼梦》对我而言,就是一部言情小说,所有的心思都在于大观园里各色美人的爱恨情仇,也在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里。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一度对一个问题展开了热议:《红楼梦》中十二钗。你最喜欢是谁?你最不喜欢是谁?

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

反复看了十几遍《红楼梦》,我不敢回答这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了。人生看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很喜欢”或“不喜欢”。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境遇,你会发现,你有时是黛玉,也有时是宝钗,也有时是史湘云,你说,你是最喜欢哪个自己,又是最不喜欢哪个自己,我想,你自己也不知道吧。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但她的母亲是赵姨娘,一个丫鬟出身的妾。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的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重视个人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而妙玉呢,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儿,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寄养在贾府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但心中积郁着不可言说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世俗的人,又有严重的洁癖,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放在现在也很难有朋友,在俗世中,是遭人嫌怨的。

但作者却很巧妙的使人感受到妙玉洁癖背后隐藏的炽热,她极爱宝玉,但她的爱是不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也就变成了一种变相的保护,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

试问,我们的成长的道路上,就没有因为害怕受伤而远离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情吗?

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

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给予书中每一个人,都没有“嘲笑”,没有“不喜欢”,只有“悲悯”,只有“包容”。作者引领我们去感受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生命,让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往上爬”?为什么要“洁癖”?为什么要“爱”?为什么要“恨”?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了“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懂了真正的“慈悲”。

“慈悲”其实才是真正的“智慧”。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讲青少年的书,讲的是一帮豆蔻年华的爱恨情仇、嬉笑打闹。它是一部史诗级巨著,但也是一本小说,倘若每一个人都是读一些的红学探轶,做人物原型考证,那他就失去了它本身价值和意义,我相信作者估计也没想到,后世红学研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原型版本吧。

回归到小说本身,大观园华丽气派,景色怡人,一帮少爷小姐,一人一个别院,三三两两凑满了整个园子,除却嬉笑打闹之外,还有一些诗词赋对,棋琴书画。

黛玉进贾府时十二岁左右,宝玉大她一岁也就十三岁,宝钗有大一点,十四五岁的样子,最小的惜春,好像才八岁左右,甚至连贾府的大管家王熙凤,也才十七岁。试想下,现在十二三岁的孩子都在干嘛?再联想到《红楼梦》里的情节,是不是觉得一切都觉得可以理解,甚至是理所当然了

十三岁的黛玉,遇到不开心的事,心爱的东西被抢,哭哭啼啼不也正常吗?稍微早熟点的宝钗处世圆滑的,现实点,也不就是现在姊妹健大姐的派头嘛

难道你要说“不喜欢”黛玉,是因为她有永远流不干的眼泪?因为她本就是水做的。

难道你要说“不喜欢”宝钗,是因为她太圆滑事故?因为家族衰败需要她自立自强,强颜装欢才能寄人篱下,支撑风雨飘扬的薛家。

我想,她们就是在不同阶段的我们,伤心时,想哭就哭,多愁善感,也是人之常情;需要你自立的时候,该坚强就得坚强,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

还有宝玉,真正的“泥菩萨”。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的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喜欢和惊叹。

读《红楼梦》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在意细节。

十二金钗,或许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更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如果能够读到这里,说明也是喜欢《红楼梦》的,或者说喜欢我的文字,不管是什么理由读完,我都非常感谢。在这里做个调查:你最后一次看《红楼梦》是什么时候,你最喜欢其中哪个角色,最不喜欢哪个角色,欢迎在留言区讨论。或者告诉我喜欢《红楼梦》哪方面的内容,后续我都可以做分享。)

文/喵喵说职场

图/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