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各诸侯国都急需有谋略的英才,各种人才也都试图找到“英雄用武之地”。商鞅就是当时胸怀大志的英雄之一。他从魏国来到秦国,带着一大堆证明自己学识的竹简文章,试图在秦国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商鞅终于找到了机会。他碰到了一位叫景监的人,他是秦孝公的贴身太监,是个大红人。商鞅便咬紧牙关,将自己的一套大道理,向景监推销,强调自己有足够的学识,令秦国强大起来。后来景监安排了商鞅与秦孝公见面。第一次见面,商鞅搬出众多证明自己学识的材料,并与秦孝公大谈“帝道”,而秦孝公却睡着了。这一次商鞅失败而归。
五天之后,商鞅又找到第二次与秦孝公相见的机会。这一次商鞅又以各种凭证来展示自己的学识,并鼓吹“五道”,秦孝公根本就不理这一套。之后,商鞅又请求第三次见秦孝公,开始秦孝公不肯,间隔15日后才同意。这一次,商鞅不再夸耀自己的学识,而是直接向秦孝公提出“霸道”的建议,终于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商鞅最终得到秦国的重用,并推行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重大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繁荣和强大。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商鞅最终将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得到秦孝公的认可与赏识,取得了实际成效。而成功之路常常是曲折的,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要自己表现出来子就能得到重视和赏识,也并不一定取得实际效果。但商鞅仍坚持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有才能,并决心要将其发挥出来,正是这种信心和决心,驱动着他不断地去尝试,不断地总结教训,终干摸清了秦孝公感兴趣的话题,即“霸道”。在此之前,秦孝公对商鞅的才能并不以为然,并不是说商鞅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而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和方式不符合对方的需求特点,因而不能取得实际效果。由此可见,表现自己才能要以了解对方的需求为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商鞅前两次的失败,表现没达到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摸清秦孝公的实际需要。但要摸清对方要求,就需要进行一些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