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要这个芭比娃娃"
"你不是已经有一个了吗?"
"那个娃娃的头发掉了,不好看了,妈妈求求你了……"
"好吧,最后一个了啊"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说是最后一个,却总还有下一个。好容易狠下心想拒绝孩子,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小眼神儿,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再加上软绵绵的哀求音,心马上就融化了,孩子想买啥就买啥。我们总是很轻易就向孩子妥协,说好看半小时电视,孩子一哭一哀求,那就再看一集,说好孩子自己收拾房间,但孩子磨磨唧唧不想去,一想跟孩子纠缠的时间早就把房间收拾完了,还不如自己动手。说好的原则,说好的坚持,都成了过眼云烟。
拒绝别人已经很难了,更何况是拒绝自己的孩子。也有人说,现在不是倡导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吗,那就顺从孩子的意思,为什么要拒绝孩子呢?因为一味的顺从孩子,没有原则的向孩子屈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01 无原则的向孩子屈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给孩子的爱,多少都不嫌多,但没有底线的妥协,过多的爱,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 孩子会被宠成“废物”
孩子是会被宠坏的。现在的父母都是十项全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赚得了金钱,写得了作业,孩子的什么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直升机式的父母,孩子遇到困难飞速来救场,有压路机式的父母,为孩子扫平一切障碍。刚做好的饭,孩子不爱吃,问孩子想吃什么,重新做;孩子想要最新款的手机,即使现在的手机才用了两个月,妈妈的手机用了好几年,依然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上学忘了带运动鞋,一个电话,马上就给送到学校。
对孩子的“兜底”行为,会让孩子有恃无恐,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轻松搞定,孩子自然就没必要劳心劳力了,长此以往,孩子就被宠成了“废物”,除了求助,什么都不会。
- 孩子会有“理所应当”的心理
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对他说不,这样没有任何约束的满足,会让孩子形成他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哲学博士里昂·F·赛尔则说,感谢理所应当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现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的得到,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争取什么。
在《正面管教魔法书》中,作者艾米·麦克瑞迪指出,这种理所应当的心理会让孩子认为,他能得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能随时把这些东西丢到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父母和孩子两败俱伤,父母疲于奔命,来满足孩子越来越高的需求,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了名副其实的霸王。这种理所应当的心理,在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影响他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
- 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
习惯的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孩子会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当他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他会习惯性把责任推给别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习惯会让孩子怨天尤人,周围的和事都是错的,只有他是对的,这会让他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家长没有原则的向小孩子屈服,会导致孩子产生众多的问题,那为什么家长会这么容易的就向孩子屈服呢?
02 为什么会无原则向孩子屈服?
我们无原则的向孩子屈服,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 不想让孩子失望
我们按照孩子的意愿行动,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想让孩子失望。不管孩子饿了困了,还是想买新玩具,想去游乐场,我们都不喜欢看到孩子因我们的拒绝而失望的样子,所以我们都会竭尽所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会去探究这个需求是不是合理,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
- 贪图方便
家长向孩子屈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图方便,特别是在孩子还小,要求很容易满足的时候。比如孩子在玩具店里撒泼打滚一定要买一个玩具,如果拒绝孩子,就要承受孩子的哭闹,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但向孩子屈服就简单得多,直接结账就完事儿了。
- 弥补心理
还有一种向孩子屈服的原因是出于弥补心理。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有限的陪孩子的时间里,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以一种赎罪的心态去满足。
我们讨论向孩子屈服的原因,并不是说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不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我们要理解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在爱和原则的指导下找到合理的分界点,不做没有底线的父母。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怎样平和地摆脱向孩子屈服的现状呢?我们可以借鉴《正面管教魔法书》中提出的方法,轻松又自然的坚持原则,跟孩子说不。
03 正面管教四步曲,轻松对孩子说“不”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惯孩子的管教方法,提倡的是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 策略一:身心灵时间
很多时候,孩子会为了得到我们的关注,故意捣乱制造各种状况,身心灵时间就是通过预先给孩子充分的关注,防止孩子通过不良行为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体会到他有我们足够的和专注的爱,没有必要用恶作剧来吸引我们。
身心灵时间实施起来很简单,每天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和孩子单独的相处。在这10到15分钟时间里,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一边,专心的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陪孩子一起搭乐高,帮孩子涂指甲油,和孩子玩扑克牌,也可以只聊天。
身心灵时间可以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提升他的地位感和信心,让孩子能体会到无条件的爱,专注的陪伴和关注。这也让孩子在被拒绝的时候,不至于产生自我怀疑,让他能坦然面对被拒绝的行为。
- 策略二:忽略不必要的关注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越忙的时候,孩子越会捣乱,做饭的时候孩子频繁出入厨房,让你看一些无所谓的东西,在电脑前忙工作的时候,孩子也会不停的缠着你讲故事,或者是玩游戏。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忽略不必要的关注"。
在采用这个方法之前,首先要确保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经通过身心灵时间得到了满足。因为只有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才可以接受被忽略。
然后,就是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你期望孩子实现的行为。比如我在打电话的时候,希望你不要来打扰我,我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有20分钟安静的时间。
最后就是当你不希望孩子打扰的时候,用你们事先说好的信号来提醒孩子,比如手指放在嘴巴上,是让孩子不要跟你说话的意思,捂住耳朵,是让孩子的声音小一些等等。
开始实施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配合,依旧大喊大叫,这时候你需要向孩子多阐述几遍规则,如果确定孩子已经理解了规则,但依然不配合,你就可以选择直接离开,去另外的房间。实施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他的恶作剧不会奏效,他就不会再频繁的打扰你了。
- 策略三:掌控环境
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孩子,我们只能控制我们周围的环境。掌控环境,就是从改变孩子面对的环境入手,引导孩子的行为。掌控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更改家中的物理布局,让孩子自由的活动,二是为孩子设置障碍,限制他接触有害的东西。举个例子,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如果零食都是放在家里的茶几上或者是餐桌旁,在孩子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孩子就会经常吃。把零食的位置换到阳台、厨房等孩子不经常去的地方,孩子想吃零食的次数就会减少,然后再逐渐减少家里的零食种类,替换成健康的零食,通过改变家里的环境,就能轻松的让孩子少吃零食。
- 策略四:问和答
孩子想要一件东西,或者想要达成什么目标的时候,会锲而不舍的用各种方法来向父母宣战,希望父母能够妥协达成他们的目标。
拿我家孩子来说,我给了他零花钱,约定钱的用途是购买玩具,除了六一儿童节和他的生日,我不会再给他买玩具。前不久他想买一个变形金刚,又不想花自己的钱,就磨着我给他买。
他的套路很多,先是心平气和地说,他的好朋友有一个这样的变形金刚,是妈妈给买的,这个变形金刚功能特别多,可以有5种变形形态,比他现在的任何一个玩具都要好。被我拒绝之后,他又开始说,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买玩具没有限制,他却要用自己的钱买,最后声泪俱下,我就想买一个变形金刚,妈妈都不给我买,妈妈你爱不爱我?第一波攻势完成之后,还有第二波,第三波……
我采用了问与答的策略,终止了他的攻势。
我问他,“你是不是问过我,我能不能给你买这个变形金刚?”他说是。
我接着说,“我是不是已经回答过你了?”他说是的,但他还想说什么,我打断了他。
"你再说多少遍,我也不会改变主意,我们要说话算话。"
等他再一次来问的时候,就直接告诉他,“你问过了,我也答过了”。
很快孩子就明白,不管他缠着来问多少次答案都是一样,他就不会再继续磨了。
不管对谁,说不都不是那么简单,但为了孩子长远考虑,我们必须要这样做。一味的妥协,一味的迁就孩子,只能让孩子从小婴儿变成巨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平和的方式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的,他应该有一颗感恩和感激的心,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