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姥姥过90大寿,妈妈心想,我爸肯定不会去,因此她打算自己一个人去。
但是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我爸说他听到舅舅给我妈打电话说要给姥姥庆大寿,他说那天他肯要去呀。
我妹妹也对我爸有偏见,当他听说爸爸也要去的时候,我妹妹想的是,可能我爸也想去看一看我奶奶。
我把爸爸的想法告诉了妹妹和妈妈,我对她们说,你们就是总误会爸爸。
有了误会,到底该不该澄清?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种说法,是不用去解释,因为解释也解释不清楚,理解你的人自然不会误会你,误会你的人,根本就不愿意去理解你。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然要去解释,如果你自己都不去解释,那谁还能真正的明白你?并且互相澄清,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感情。
似乎都有道理。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前两天听到的一个音频,经济学家薛兆丰老师说: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有爱心,与人和善,要大方,不要计较,但是等我们踏入社会会发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爱心,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变了,变得更加的的冷漠,但实际上是我们混淆了亲密关系,与陌生人关系之间的差别。
薛兆丰老师认为人际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一种是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对亲人朋友,我们靠爱心维系着;对陌生人,我们靠市场联系着。两个圈子分属两个范围,适用两种规则。
我非常认同薛兆丰老师的这一观点。
基于薛兆丰老师的理论,我们对亲近的人在乎的人,要遵循爱心的原则。我们在乎这一类人,我们需要维护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因为我在意,所以我想要彼此更加亲密,更加了解,不要误会挡在我们之间,有了误会需要去澄清。
而对于与我们的关系并不紧密的朋友,甚至是陌生的朋友,因为我们并不太在意,也并不想关系更加亲密、彼此更加了解,所以当误会产生,我们可以去澄清,但没有必要一定去澄清。
回到我爸、我妈和我妹之间的问题上来,由于彼此之间,存在一些偏见,以及沟通的障碍,使得他们之间存在误会,彼此缺乏沟通。虽然是最亲密的人,但是却存在着非常大的误会,然而谁也不想去澄清。
但是我会去澄清,只要我知道的误会,我会在中间当一个传话筒,因为我在意他们,我希望他们之间沟通无障碍。
如果不去澄清,那么偏见永远存在,但是父女关系夫妻关系,又是世上最亲密的关系,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关系。我看到的,你是我假想的你,你看到的我是你假想的我,试问谁愿意自己最亲密的关系是这样的?而谁不渴望自己的亲人可以看见真实的自己,了解亲人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亲人的个性,当一方执拗不讲理的时候,亲人可以了解对方恰好有这个瑕疵,从而,因为彼此了解而不会互相伤害。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是在意的亲戚朋友之间有了误会,最好还是去澄清,这样让彼此都了解真实的自己,增进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