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序:從今天開始,我會陸續發出我的師父所講的《稻桿經》內容,今天是第一講。
《佛说大乘稻竿经》,这个是这一次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部经典。先讲一些相关的缘起,一直以来就想能够介绍一些浅近,但是又能够直指佛法核心道理的内容。
现在我们一般了解的、学习的,像《心经》、《金刚经》这些内容呢,是比较深的,不是很容易懂。有一些基础的呢,就是讲因果事相的,像《地藏经》等,这些相应的内容,一般来讲呢,又没有相应的深刻度。
那么这个《大乘稻竿经》呢,是佛说因缘,讲因缘的内容,从初起的十二缘起、五蕴等内容,乃至于到深刻的无我、无常观察、法性观察都含有了,所以这次就选这个内容讲。
那么经典本身呢,在过去来讲,特别是在汉传体系有多种的翻译。从佛法传到中国西历的前二年,到现在是两千多年了。这个翻译的历史呢,翻译了有一千多年,一直到宋代中期都还有翻译。而且因为传的时候,不同的体系到中国来的时候,传的有不同的梵本,所以就有多种的翻译。今天我们在正讲内容之前呢,就对《稻竿经》做些相关的介绍。
那么首先这个经典在翻译的层面上来讲呢,有五种翻译:
1《了本生死经》
最開始的翻譯是三國时候(注:師父在音頻中屬口誤,說成了南北朝),吴月氏优婆塞支谦,支就是分支的支,谦就是谦虚的谦,支谦翻译了这个《稻杆经》,但是名字叫做《了本生死经》。
就是观因缘——观外因缘、观内因缘,然后了解相应的因缘变化,乃至于无常、无我,证入真实,了生死,出轮回,这个是吴月氏优婆塞支谦的翻译。
2《佛说稻竿经》
第二种本子,没有说译者,没有说具体是哪个译的。那是东晋有一个翻译名字叫做《佛说稻竿经》。
3《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竿喻经》
第三种译的本子是唐朝的时候,不空三藏翻译的。不空三藏是开元三大士,弘扬密宗的大德,他也翻译了很多经典,是古代翻译师中很有名的一个。
那么这部经,他又重新翻译过,叫做《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竿喻经》。
4《大乘舍黎娑擔摩經》
第四种本子是宋朝时候施护的翻译,叫做《大乘舍黎娑擔摩經》。
5《佛说大乘稻竿经》
第五种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所依的敦煌本。敦煌当时候被盗,被挖掘之后,发现了很多唐宋之间手写的经卷。挖掘出来之后,有的就把它重新整理、节录,当时候有一些印刷流通,那么其中就有这个《佛说大乘稻竿经》。
也有说这个是法成所译,因为有相应的疏——“法成疏”(《大乘稻杆经随听疏》唐法成撰),所以就依此说是法成译,但是也没有进一步的确定是不是法成译的。
所以翻译的本子呢有这五种。我们这里做了基本的了解、学习之后,你如果有兴趣就从法成这个本子为起始,相应地去了解其它四种本子。
这也是汉传佛法体系当中翻译的一种习惯,前面有人翻译了,后面再有人重新又翻译。比如说有的时候在晋朝翻译了,那么后面宋朝又翻译,唐朝又翻译,都有出现。就像《心经》有六七种,最起码有六七种翻译本子。比如说这个《观无量寿经》,还有其它很多经典,包括《楞伽经》也有四种翻译相应的本子。
这个是多方面的因素:一个方面呢,就是说佛法到部派分张之后,形成二十部派,各部派相应有主要学习支持的经典、论典。特别是论典,更加有体系化,有部派化。所以到了中国之后呢,不同体系的法师、大德到中国的时候,他弘扬所依的本子自然就不一样,翻过来了就有几种。
只是我们如果参照这几种本子,对应起来看的话,意思都是非常接近的。《佛说大乘稻竿经》最开始翻译的名字《了本生死经》说内因缘,说外因缘,然后观无常、观无我,见法性,赞叹欢喜,信教奉行....大概的主体内容是一样的,是可以互相参照。
有时候我们在这个参照之间,可能会更有一些启发。比如说《金刚经》,有玄奘法师的翻译,也有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那翻译文辞行文就有不同,因为玄奘法师主要是依唯识学,鸠摩罗什翻译主要是依龙树系的中观学,所以在文辞上、语境上就有不一样,有差异性的。
作为我们初了解,最开始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每一个都很仔细的了解到。可以先依某一部,依某一个体系做一个了解。等有了基础之后,有一定成熟之后,再去看其它。
这里之所以会先做一个介绍,目的在哪儿?
目的就是让你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能说只看了这个本子,看到其它的翻译就认为不是的,或怎么样的。像有些学法的,就容易学得有一定的偏执,只执于某一部为正确,其它的都觉得不是,这样的执此而谤它,容易造成过失,所以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另外呢,你有一个整体认识,将来再进一步了解的时候,读的时候,闻思就可以更广泛,更具完整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