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清醒思考的艺术》在采取行动方面容易犯的思维错误有哪些

【书名】《清醒思考的艺术》

【阅读内容】43框架效应,44行动偏误,45不作为偏误,46自利偏误(169-183页)

【阅读主题】在采取行动方面容易犯的思维错误有哪些


【三个问题】

1、行动偏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纠正行动偏误?

遇到新情形或不明情形时,就会发生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在原始时代,行动比思考价值大得多,闪电式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思考则可能会致命。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森林边缘出现一个看上去像是剑齿虎的影子,他们不会像罗丹的“思想者”那样坐到一块石头上,去进行分类学思考,他们会拔腿就跑。我们全都是这些迅速反应者的后代。

如果情况不明,就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2、举例说明行动偏误与不作为偏误有什么区别?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出现了,此时我们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3、请反思一下我们自身是否存在自利偏误,如何应对自利偏误?

遇到事情,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希望不是自己的错,一开口就不是自责,人总是希望成功好事归于自己,失败坏事归于外因。

如果有直言不讳的朋友,或是敌人对手,听一听他们对自己不加掩饰地说出的意见。


【原文金句】

1、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2、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的思考。

3、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

4、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

5、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原文案例】

1、作家们会有意识地使用框架效应。因为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描写出谋杀过程,侦探小说就会很无聊。那将不是侦探小说,而是纪实作品。虽然最后都是讲述了整个故事,但合理地利用框架效应才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2、许多投资者他们还不能正确分析股市的活动,就采取过激行动。这当然不值得。沃伦·巴菲特这样表述:“在投资时,行动与成绩没有相互关系。”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3、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看穿了不作为偏误,提出了一个醒目的口号来反对它:“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解决问题,那你等于就是在延续问题、加重问题”,当然你就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4、不过要小心,现代世界里存在不能一目了然的风险,在这里自利偏误很容易导致灾难。理查德·富尔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很喜欢自称是“宇宙的主宰”。至少直到2008年——富尔德还是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作为与不作为,从侧面反映,也是一种自利行为,为了将自己的责任和被伤害降到最低,不过,不觉得定义成思维错误是完全正确,这其实表现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是在不断的认知和学习中进步的,进而部分人可以掌控自己的人性。在任何情况下,能审时度势,思考分析,沉着冷静,客观地解决问题,才能使自己不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