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书房名唤“三希堂”,此名由头有两说:一为乾隆帝砥砺自我,以“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三希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二为因着房中的三件稀有之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故名三希堂。
时近中秋,今日单提《中秋帖》,来说道它的来历和故事。
《中秋帖》卷,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共22字,大致为王献之因中秋时节不能与友人相见的感慨之语。但《中秋帖》真的是王献之写的吗?
虽然该帖由乾隆皇帝御笔钦定为王献之墨宝,但早有古人对此发出质疑,清朝吴升在《大观录》说:“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而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中秋帖》的用材标准在东晋时是无法达成的。首先,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而这种纸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其次,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行笔丰润圆熟,与晋朝的有心硬笔常出贼豪导致的稍有板滞大为不同。所以,《中秋帖》的主人不大可能是王献之,大多书画鉴定家认为是宋代的米芾所临,故此贴具有同样宝贵的艺术价值。
米芾是位临古高手,当时人评其书法为“集古字”,他于王献之书法用功极深,是后世公认的学王献之取得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中秋帖》中的字在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中全有,且文意相似,学界现在公认此贴是米芾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米芾称赞王献之字帖“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书断》也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可见王献之擅长字间连属,即“一笔书”,此帖便是。
王献之的《十二月帖》点画圆劲挺健,回环往复,连带自然,气息流畅。而乾隆所藏米芾的墨迹《中秋贴》虽亦一气呵成,行笔痛快,但带年华奔放缺少含蓄,气息不甚高古,却也极具鉴赏学习价值,从《中秋帖》中既可窥见王献之书法堂奥,亦可探寻米芾书风。
《中秋帖》为乾隆所珍爱,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它的命运也波折起来,差点流失国外。自末代皇帝溥仪出宫,《中秋帖》随之沦落在外卖给了古玩商,后辗转归郭世五家族,再被抵押给了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将之抵押给香港汇丰银行。抵押期满货主无力赎回,准备出售此帖,即有英国人欲购。徐伯郊得知情况后,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此事原委,《中秋帖》从汇丰银行被巨资赎回,于1950年12月平安入藏故宫博物院。我们现在才能在祖国的土地上一睹这幅瑰宝的真容,感念《中秋帖》那一丝回荡了千年的中秋佳节不能与人相聚的落寞。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但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才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吟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中秋皓月当空,对着天上那轮皎洁的圆月,我们最朴素的心理就是祈愿家庭和美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