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桑多尔.裴多菲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心理学家。由于缺少实验证据,他们两人的学说在现代心理学中不被认同。但阿德勒的学说并未失去光泽,它像是一门对现代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哲学,教你怎样主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如何获得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真正的道德,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道德即无条件的,只是出于义务,是“绝对律令”。与“绝对律令”相反的是“相对律令”,描述的是一种倾向性,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做某事。比如,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因为恐惧。
阿德勒的学说,将康德的最高性原理应用在了生活中。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不受他人认可的驱使,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取认可应该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自由在人际关系方面,体现为平等。人与人在某些方面可以有差距,但人作为个体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别人做对了,你可以表示感谢;别人做错了,你可以帮助他。但不要表扬或批评,这两种行为本身就默认了上下级关系,就是不平等。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既是烦恼之源,也是幸福之源。
阿德勒有一个重大论断——课题分离,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也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做到了课题分离,你就获得了自由。
比如,教育孩子,你为他提供学习环境、提醒他好好学习、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都很好。但是你不能逼着他学习、强迫他学习。因为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事情。
但课题分离不是让你放任不管,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就是不想学习,那么你只能接受。真正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一味地追求自由,而不顾别人的评价被称为任性。康德认为,任性是具有倾向性的,因此不符合绝对律令,是不道德的。任性的人,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却无法获得长久的幸福。
我们需要对幸福有自己的定义,而且能够逻辑自洽。
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获得幸福,这个方法从逻辑上就是说不通的,因为永远有人会比你更好。通过达成某个目标来获得幸福,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若你一直完不成那个目标,那难道你就一直不幸福吗。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能进入谷歌工作的程序员,可以!但并不是进入了谷歌,你才幸福。每次解算法题,研究纷繁复杂的库函数,每一刻都值得享受。此外,如果你付出了艰辛的的努力,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进入谷歌,那你就是不幸福的吗?
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目的地的线,而是无数个点的串联。
因此,认真地活着,喜欢当下的自己,是建立共同体感觉的第一步——“自我接纳”。接受当下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
建立共同体感觉的第二步叫“他者信赖”,相信别人。即我们必须与别人建立横向的平等关系,把别人看成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建立共同体感觉的第三步叫“他者贡献”。幸福来自人际关系的高级状态——“共同体感觉”。找到共同体感觉,你就获得了幸福。
共同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只要你出于对共同体的关心,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你就能得到幸福。幸福来自贡献感。
贡献感符合“绝对律令”,因为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它不在于你的行为带来了多少结果。因此,幸福也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其实是一套递进的逻辑。有了自我接纳,就能够活在当下;建立平等关系,才能相信他人;而只有愿意相信别人,才会愿意为他人做贡献。
世俗成功和内心幸福是不同的维度。阿德勒的生活哲学解决的是另外一个维度 —— 心态问题。
因为,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所有人都值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