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一本思想政治书上看到一幅漫画,一群人在沙滩晒太阳,肚子上留下了清晰的玩手机的印记。当时只觉得可笑,哪有那么傻的。 “海边躺着好舒服,玩会儿手机吧”——你们真是出来旅游的?
“海边躺着好舒服,玩会儿手机吧”——你们真是出来旅游的?
随着智能手机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手机app层出不穷,花样越来越多样。某一天,当自己乘坐地铁时,发现自己也变成了漫画中的一员,因为我正与或站着,或靠着,或坐着的大多数人一样,拿着自己的手机目不转睛的玩着。无法否认,我正在逐渐地被手机控制着。
自那之后,开始有意识的控制着手机的使用,发现很难。手机已经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衣食住行,具体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我们先来看看手机成瘾暴漏出来的一些症状,看看你中了哪几点。
1、上厕所拿手机,不拿手机的话,就坐立难安,心里空落落,导致大便有可能拉不出来或者只拉了一半就又憋回去了(笑笑)。
上厕所,没带手机
2、上课或者自习的时候带着手机,总感觉有人找,隔几分钟就把手伸向手机。结果是解出一道题目或者看完一两页的书本内容,却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更甚者,拿出了手机看到某个精彩的内容,于是流逝了整个上课时间或者晚自习时间(过来人微微一笑)。
3、睡觉前,玩会手机吧,约定玩半个小时后入睡,然后···于是就到了一两点了,实在不得不睡了。到了第二天,若是上课,第一堂课准在打盹,若是上班,尽量找个没人的地方先眯一会儿,并约定睡觉前再不玩手机。于是这样就周而复始。
4、躺在床上,关上了灯,闭上了眼镜,手机也去充电了。可是怎么睡也睡不着,哎,睁开眼睛,不由自主的看看充电手机,一发现有小灯再闪,好吧,看来有人找,于是······
5、还有早上刚醒来,手不由自主的在床边摸了摸,发现没有,心里突然感到空落落的,赶紧起身看看手机哪去了,发现在旁边的桌子上充电,几转身拿到并划开了手机,心里的石头落下了。
这算是比较安全的症状。
见到有人身亡而只是有兴致发自拍的年轻女人
6、等公交车玩手机,等网约车玩手机,等地铁玩手机,等人的时候玩手机,等红灯的时候玩手机,过马路的时候玩手机······有时候玩手机,也是在玩命。
看下面一些触目的事件:
a、一辆大客车撞上一名70多岁的骑车老人,导致老人当场死亡。监控录像显示,在事故发生前的7分钟里,客车司机高某频繁地低头玩手机,共计39次;
b、温岭温大线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出租车发生自撞,驾驶员当场死亡。据出租车内前排监控显示,事故发生时,驾驶员正在看手机;
c、四川南充一个7岁男孩跟家人外出,边走路边玩手机,不知不觉走到江边,被铁链护栏绊倒,跌入江中溺亡;
d、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低着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火车也紧急停下,停留了18分钟,宁芜线多趟列车进站时间受影响;
f、河南小伙玩手机至深夜2点导致瘫痪;
g、17岁女生走路时玩手机一脚踩空跌入深坎死亡;
h、被窝里用手机玩游戏导致视网膜脱落;
j、浙江27岁女子通宵玩手机猝死。
··································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其相同的直接原因都是是玩手机,但是其本质原因是手机的过错还是人的过错?这值得深思。
下面我们来讨论下我们为什么这么上瘾手机。外在的原因:设计的手机app让我们上瘾。
前 Google 设计伦理学专家 Tristan Harris 曾说过:手机上的 App,正在试图通过一些设计来「劫持」用户的注意力,导致用户对手机上瘾。Facebook前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坦率公开了Facebook的早期的创立理念:“在创建这些应用的过程中,Facebook信奉的理念都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尽可能多的花费时间在Facebook上面。”其实我们也能从国内一些app看得出,为了吸引客户流量,手段尽出。
那么 App 如何设计得令人上瘾,Harris 认为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a、手机推送通知变得狡猾。正因为这些通知内容都是随机的,不可预测且未知,所以你的好奇心也无时无刻被这些 App 所调动。比方说,将重要的通知和毫无意义的通知夹杂在一起推送给你,当你不知道下一刻推送的内容,到底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时候,你往往会掏出手机,解锁屏幕一窥究竟。
随着用户查看手机的频率越高,那么他对手机上瘾的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被精心构想出来的设计,而且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b、颜色是诱惑大脑的最佳武器
有研究机构对人眼做过一项测试,结果表明人眼对于温暖的颜色会比较敏感,而从大多数测试的结果来看,人们的眼睛更倾向于明亮的红色。实际上,这也是 App 设计吸引用户最简单的方式之一。所以,你应该能察觉到为什么这些年来,如此多的 App 在重新设计他们的图标后,往往都会改为色彩明丽,色调大胆又偏暖的设计风格。此外,图标右上角的通知数字,往往也被设计为红色。假如,这些通知数字被更改为蓝色或者绿色,又或者所有 App 图标的色调都变成黑白,那么这样的设计可能没办法更好地吸引到你的注意。
C、营造无限内容的无限滚动
在 PC 时代,网页是多数内容的载体,而它常常会以分页的设计来承载大量的内容。不过,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逐渐成为了部分内容的新载体。
当用户在不断滚动刷新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加载新的内容,而这很容易让用户产生一种错觉——滚动刷新是没有终点的。
现在,大多数视频网站采取的自动播放功能也是相似的例子,这个功能更为了视频观看者创造了一种无缝的观看体验,同时也让用户很难中断播放。这似乎在揭示一个情况,就像分页设计给人们呈现的视觉提示,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就该适可而止,这样便能填充我们的满足感。相反,无限滚动的设计,因为遥遥没有止尽,反而会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多巴胺,或许也是我们沉迷手机的元凶之一。尽管 Harris 的观点是 App 故意被设计成令人上瘾,但有人则认为是人们的「自律力」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说起来,这与 App 设计多少也有些瓜葛。
实际上,大多数科技公司热衷于利用人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让用户对其 App 和社交平台保持热诚,并失去自身的「自律力」。
据《卫报》报道,去年年底,Facebook 的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向公众坦白,Facebook 的工程师正是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来维持用户对其社交平台的忠诚度。
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评论的时候,你便会获得一次「多巴胺」所带来的满足感。
这意味着,这个超过 20 亿人的社交帝国,从某种层面来看,实则是建立在一种化学分子之上。
多巴胺,这种在 1957 年被发现的神经传导物质,就像人体内的邮递员,在神经元和其他细胞之间传递着重要信息,它的存在也使我们能够通过特定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显然,科技公司的精英们是知道多巴胺的作用。去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 David Brooks 在一个「科技究竟有多罪恶」的文章中曾写道:
多巴胺通路
它们显然知道人脑中多巴胺含量激增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自己的产品,利用人性的弱点,劫持我们的时间。
对此,纽约大学教授 Natasha Schüll 认为,社交媒体成功的秘诀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给我们评论点赞,什么时候会被人关注,因而变得像强迫症患者一样,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刷新和翻查的行为中。
这就像赌徒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赌赢钱,而不断地尝试一样。如此反复的尝试,会促使多巴胺分泌变得越来越多,当体内的多巴胺越多,多到超出正常剂量,人就容易失去对自己的行为控制,成瘾性便也在这个时候诞生。
人们手机被P掉出现的有趣一幕
但无论是手机上这些常用的 App 被设计得令人上瘾也好,还是人们的「自律力」都普遍下降也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过于忽略手机成瘾的潜在危害,鲜有人像 Harris 一样意识到,人们的时间是宝贵,或许应该像保护隐私一样去严格保护它。
除此之外,对于中国人上瘾的还有手机游戏和网络小说。这里不再赘述(后续详解如何逃离游戏世界)。
关于手机成瘾的内在原因——孤独(深有体会),请看下篇。希望本文对大家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