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小时候,姑换嫂,是当时我们村里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我没想到,有人会觉得诧异,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真的时时听说着,看着,因为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你是一个女孩,你还有一个甚至两个哥哥或弟弟,那么你就很可能被换亲。
所谓换亲,是这么一回事:你家穷,哥哥或弟弟一直很难娶到媳妇。这时候你的父母就会去附近物色和你们差不多的家庭,让他们家的姐姐或妹妹嫁给你哥哥、弟弟,而你则嫁给他们家的哥哥或弟弟。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挺好的,互通有无,互利互惠。
其实这种做法极其不人道,也极其不合理:本来姑嫂就是婚姻家庭中,比较锐利的一对矛盾,如今却各据一家,真正是“姑说姑有理,嫂说嫂有理”。
换亲的两家人,往往有说不完的矛盾纠葛,甚至闹出人命来。
02
问题,就出在这个“换”字上。
因为换,所以我来到了你家。可是你家,同时也是我嫂子或弟妹的娘家啊,你可以想象这其中的水有多深,家长里短有多少?
你的弟弟或哥哥对我好,那我就算了,不说话,可是你,就不同意了。
凭什么你到我们家吃香喝辣的,还不用干重活;而我来你们家,不仅大小活儿都要我经手,还不落好。俗话不是说吗?多做就多犯错,初来咋到,哪有不出错的人呀?
同样的,我要是不好过,我能让你好过吗?我一定也要回娘家——你家,闹个鸡犬不宁!
这时候,身为换亲的始作俑者——父母,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造孽啊,造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可是在那个人人都穷得揭不开锅的年代,谁又不想给自己的儿子娶个媳妇,好传宗接代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谁也不想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娶不上媳妇,绝了后呀,苦,就苦了那个被换亲的女孩。
03
我们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我们村的谁谁,姑换嫂了,谁谁又被换到外村去了。
总觉得那是别人家的事情,和我们没关系。
因为在我们很小时候,父母就说过了:他们绝对不会牺牲女儿的幸福,去换一个未知的媳妇,只为了传宗接代。
事实是,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嫂子就来到了我们家,所以,我们虽然有4个姐妹,但谁也没有被换过。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姐妹们的福气,我们感谢嫂子的到来,更感谢父母的“不换(亲)之恩”。
可是我的初中同学,莲儿却没有那么幸运,她不仅是姑换嫂的牺牲品,更是姑换嫂的祭祀品。
04
初一时候,莲儿和我们同班。
当时的她是那么爱笑,那么美,她爽朗的笑声足以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笑口常开、乐观开朗的她,是我们班上的一枚开心果。
初二,她就没读书了。因为当时学费挺贵的,在农村,女孩辍学的情况挺严重,我们总以为,那一定是她的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祟,不让她读书罢了。
谁知道,初二下学期,就听说她被“姑换嫂”了,听说要换到很偏僻的一个山沟沟,听说对方的年纪还很大,是个小老头。
小小年纪的我们都在为她抱不平:她的父母太自私了,她才多大呀,为什么要让她嫁给一个老头?只为了娶回一个嫂子?
没几个月,就听说她自杀了,只因为她不愿意被换亲,只因为她不想15、6岁,花一样的年龄就嫁给一个老头!
得到这个确切的消息后,我们全班同学都哭开了:莲儿太可怜了!她的父母太狠心了,再想要儿媳妇,也不能逼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呀!
05
不知道是因为莲儿的去世,警醒了大家,还是我们的运气都比她好,我们班上的其他女孩,都没有被“姑换嫂”。
更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后来,“姑换嫂”就那样悄然地退出历史舞台了,在我们身边再也没有听到换亲,那个贫穷时代特有的悲喜剧了。
也许,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同样的,不存在,就说明它不合理了,不符合人们的选择要求了。
在上个世纪,姑换嫂在农村,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农村,都有着广阔的存在土壤:因为那时候大家都穷,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不想自己的儿子打光棍,不想自家的一脉香火在自己手上断了。所以有女儿的家庭,往往就会让自己的女儿去换亲,这是当时最为“经济”,也最为快捷的一条“捷径”。
在食不果腹的当年,真的没有多少人会去思考什么叫爱情,什么叫幸福?
因为对于当时我们的父辈来说,生存、繁衍后代才是根本要义,至于幸福不幸福,人道不人道,无人顾及,也无暇顾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对生存以外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姑换嫂真的是践踏人性,原来姑换嫂真的是要以牺牲自家女儿的幸福为代价的!
所以,姑换嫂才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才会有“自由恋爱结婚”的蓬勃发展。
从此,乡村的爱情,才真正像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一样家喻户晓,农村女孩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