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经历,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阅读的经历;有一种收获,让人终生受益,那就是阅读的收获。喜欢阅读,始于崇拜,敬于教学,忠于悟道,这便是我在阅读《好课多磨》时的心路历程。
阅读之初,我就耳闻金刚手段、菩萨心肠的斯苗儿老师和她的“三段十步”改课方式。改课人员的“混搭”,让人羡慕;人人卷入的改课方式,令人向往。于是,怀揣着这份羡慕、这份向往,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
作为浙江小数的领头羊,斯老师工作认真、很努力。没有任何光环的她善于吸收容纳各种意见,善于触及各种领域,愿意俯下身来倾听一线教师的困难,愿意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上好课,她倾心打造每一场教研活动。“三段十步”的改课方式,凝聚起教师们的智慧与力量,改出了好课,改出了团队力量,更改出了幸福感和归属感。
文中的16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没有丰富的材料,却有着课堂最美好的样子。深究其因,就在于老师们都心无杂念,只有学生。我想,这就是改课的魔力吧,基于学生立场,顺学而导。在读透教材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真实起点和认知冲突架构课堂,精选素材,细化学习路径,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地表达,主动地思考,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回想起我刚参加工作时,以为有好的教案就能上好课,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就是好课......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改变了我原有的教学认知---真正的“好课”需要基于学生立场。好课的根本是学生立场,学生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用户”,所以我们要用心去读懂学生。这种“懂”,不仅要始于课前,基于课中,终于课后,更要体现在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上。小小的姓名签,让学生有了仪式感,这个仪式感带来了归属感;一张练习纸,让学生有了轻松感,这个轻松感带来了尊重感;短短三分钟的暖场,让学生有了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带来了认同感。暖暖的“学生立场”,真真切切地把学生放在心里!
一个个真实的磨课经历,无一展现出改课中曲折艰辛的“磨”和异常煎熬的“虐”。磨课,磨人,更磨心。在慢慢流淌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群人在努力嚼碎一节课,不断地经历建构、解构、重构,努力地将学生立场落地生根,感受到了一群人背后的艰辛与焦灼,努力与坚持,也沉浸于同行们在披荆斩棘后重生的欣喜与满足。
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我庆幸自己遇到了斯苗儿老师,遇到了这么一群人,可以为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挑灯夜读,互相取暖;羡慕这么一群人,可以在每一次的现场改课中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参与,找到新方向,注入新活力,拥有新动力。羡慕他们经历一次改课,在专家教师的引领下,收获的不仅是“某节好课”,而是教学经验大面积的积累和提升。
我也在思考,读完这本书,能做的是什么呢?唯有改变以往的“仅仅以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习惯,基于学生立场,时刻调整教学环节,重塑教学资源,适进拓展延伸,让学习真正发生。
或许,一节短短的语文课,难以让学生实现质的飞跃,但我坚信,每一节课都充分备课、细心打磨,厚积薄发的状态定会发生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