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功人士如果不读书,那肯定会跌得很惨
6年前,马云说:“男人成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我不看书很久了”。
6年后,马云发布自己的新年计划,宣布一年要看100本书。
马老板为何自己打脸?
阿里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的竞争日益激烈,马云和马化腾的“二马之争”让马云陷入焦虑。
他曾公开感叹:“我每天睡不好,总是担心我的公司干不过别人,被淘汰。”
叱咤风云的马老板为何会感到焦虑?
去年乌镇峰会期间的“腾讯系饭局”上,在座大佬都是“高材生”。而马云,是众多商界大佬中,唯一一个“不读书”的。
马云自己也意识到:“成功人士如果不读书,他肯定会跌得很惨,我见过太多了。”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的作者赤羽雄二曾在麦肯锡工作14年,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
作为一名咨询师,他的客户分布在各个领域,所以他平时需要不断补充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及最新动向。而读书就是作者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会坚持每周读书一本,同时作者也强调在30岁前一定要阅读完300本书。
而每当作者在工作中涉及新领域时,就会到书店买15本左右的相关书籍,并在几天内阅读完。正是通过这样高效学习的方式,赤羽雄二在14年间不断创造出更大的工作成果。
02.读书能带来更多机会
李嘉诚说:“读书虽然不能给我带来更多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7年》。
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的小孩,每7年过去,在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
03.书所特有的深度与广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作者提到自己身为机械工学硕士却能在麦肯锡工作,是依靠读书来学习经营方面的知识。
关于巴菲特读书之多这一点,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巴菲特,即使在84岁的高龄,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为什么工作繁忙的成功人士会经常读书呢?
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书中蕴含着值得他们那样做的价值。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不断积累知识,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知晓国内外发生的所有事情;学习历史/地理/科学知识;了解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各个企业的独特的经营模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与人交谈或者看电视来获得知识。但是,书所特有的深度与广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凝缩在一本书中。
04.如何高效阅读并学以致用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作者针对高效阅读法,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给出了四步操作法。
一.保证读书时间的方法
很多人经常会觉得自己一天时间排得很满,基本没法抽出时间来学习。经常是买了很多书囤在家里,但却没有一本是看完了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作者给出了6点建议:
1.确保最基本的读书时间
这个首先就需要意识上有觉悟,要改变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定位,告诉自己若想要生存,工作,不断成长,就必须要坚持读书。
将读书的优先顺序提前,便开始了良性循环:
(1).有意识地通过读书汲取知识。
(2).能够完成之前无法完成的工作。
(3).获得之前无法得到的机会。
(4).充满自信,能够积极与人接触,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5).相比从前,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也能够通过读书收获更多知识。
2.如何创造“读书时间”
利用时间表来规划工作日的晚上和休息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起床时间不变。对此,作者也给出了几个小建议:
(1).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最晚要在21点之前离开公司。
(2).回家之后尽量减少看体育新闻的时间。
(3).为了确保上车有座位,早上提早30分钟出门。
3.在时间表中添加读书时间
千万不要把读书看成一种爱好或消磨时间的手段,而应将它视为一天中工作的一环。将时间用在舒适且有价值的事情上,养成这种习惯十分重要。
4.培养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
如果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将阅读量控制得恰到好处,就不会因为读书耽误做其他事。提高自身能力的“主动型读书”也慢慢成为一种常态。
5.只在有需要时读书
作者认为30岁前应该阅读300本书,之后每年读50本书就可以了。
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读书过量会适得其反。”不知何时起,我们被“读书是一件好事”这个既定概念所束缚了。
作者认为,比起读更多的书,更为重要的是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并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要单纯将读书视为目的,而应该把它视为成长的契机,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接下来,如何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改变自身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6.用社交网络召集读书伙伴
任何人都可以发起读书活动。在发起读书活动的文章中,可以简单介绍这本书的特点,以及想和大家一起阅读的理由,如果有足够说服力,那么就可以召集到几十名参加者。
二.学以致用的读书法
1.将书中内容转为数据库
首先是要对书中的内容做一个整体评价,方便日后查看。
其次是对书中重要的内容做备注,一般用黄色荧光笔,好处是显眼同时复印时不会遮盖字,同时还要对划重点的那一页折角。
2.读完立即整理笔记
作者提倡用A4纸归纳总结,在A4纸上最上方左上角写上书名,右上角标明日期,然后将书中的重点分别总结成一句话,一句话写在一张A4纸上,然后再在那句话下写下你的感受体悟。
写时不要思考内容与措辞,直接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同时要控制在1分钟内,最长不能超过1分半钟。
3.专注阅读一本书
不要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应在确认阅读目的后把一本书读完后再读下一本书。
4.要尽量购买书籍阅读
如果读书量较少的人想要快速赶上进度的话,图书馆时很合适的选择。
5.买书后即刻开始阅读
必须要读的书,应该下定决心立刻阅读,并且要在几天内彻底读完。
6.不在阅读时做笔记
可使用黄色的荧光笔来代替做笔记,读到重要的地方就画线。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牢记书中内容,还可以节省时间。
7.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重读
作者认为读新书,大概需要1小时,而如果是字数多,内容比较详实的商务类书籍,应该尽量在2小时内读完。
阅读的关键在于不重读。就是说,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翻回去重读。比起重读,把握全书的主旨更为重要。
8.读书时尽量关闭网络和手机
9.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阅读一本书需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维持高度的求知欲,需要在开始阅读前明确两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学到什么”,以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10.不用过多的时间整理书架
三.读书与行动
1.限制读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输出
读书时间过多本质上是一种“消极读书”和“逃避性的读书”,这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损失。因为这样做既无法保持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也无法保持“从书中获取的信息”和“和他人的接触”的平衡。
在限制读书时间这件事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规划每个月的阅读量,超过或达到这个数量就暂时停止读书。同时,在心里不断叮嘱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读书量,应该停止借读书来逃避现实。
【读书与输出的关系】
(1).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2).写博客
(3).演讲
2.分享读书成果,提升沟通能力
读过书后尽力与人分享,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坚持段时间养成习惯后,慢慢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通过听取他人的感想,了解自己的思维幅度。
3.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如果大家能够真实地聚在一起阅读一本书,那是再好不过了。即使只有20-30分钟的时间,也会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体验。
4.在“读书档案”上写明目标,付诸行动
(1). 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2). 读书后的感受
(3). 阅读这本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
(4). 3个月之后要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
5.读书后立即写博客
博客一般写2000-3000字就足够了,不要在意措辞,将脑中浮现的内容写下来才是最关键的。
6.半年后重新阅读
四.提高信息敏感度
1.30岁之前读300本书
作者认为阅读的300本书中,一半应该是商务书籍,另一半则是小说。阅读小说也非常重要,它能让心智变得成熟。
2.完成读书目标后,继续坚持读书
完成300本的读书目标后,建议大家可以按照一周读一本,一月读4本,一年读50本的进度坚持读书。
3.使用谷歌资讯收集信息
4.问题意识打造高深见解和洞察力
主动去关注自己之前并不关注的领域,比如可以去书店中看看从未去过的书架上的书,或许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5.阅读优秀作家的全部作品
6.关注前辈,朋友的书架
7.延后阅读畅销书
只读一些长销书才是明智的选择
8.规划未来5年的目标
首先临时设定一个目标,再次探讨暂定的目标是否合理,思考“想要做什么”“为此应该如何努力”,收集信息,确认假说,尽可能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修正假说,确立新目标
9.提高信息敏感度的7个习惯
(1).工作再忙也要不间断地收集信息
(2).始终要有个人独到见解
(3).将自己的意见传递给他人
(4).只差一步未能成功,即便如此也不纠结
(5).想办法让自己重新振作,思考补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