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IDF前后持续5天,我看了4天共计22部纪录片,其中长篇8部,短片6部,创投计划8部,
花了2天时间,写了7000多字,记录了一点所观影片的内容和感念。
说明1: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The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说明2:()里是我不负责任的打分
说明3:所述内容,如有偏误,是我记忆偏差,这个在这很正常,我也不负责任的,你习惯就好。
说明4:都是个人口味,你若不同意,请自省,与我无瓜。
「933」
IDF提名单元:
《可怕的孩子们》「土耳其」Ahmet Necdet Cupur(9分)
土耳其一村子里,儿子想离婚而不得,女儿想上学而不得。
儿子为此消极躲避,远去科威特打工,女儿却连离开村子的权力都没有(需要得到父母的许可),宗教统治了这里的所有,长辈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想法,年轻人无法逃离被传统捆绑的生活。
儿子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能和从来没有爱过的妻子离婚,妻子不明白丈夫为什么不能跟别人那样“正常”地与她一起生活,女儿不明白为什么她不可以离开村子去上大学,母亲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去追寻那些不被允许的理想,父亲不理解这个家里为什么人人都对生活充满敌意和抗争……
每个人都陷在困惑里,无法自拔,他们期盼日夜祈祷的真主给予他们启示。
吸引我的除了真实的穆斯林家庭生活和伊斯兰文化下的道德伦理,还有他们具有文学性的口语体系,强过绝大多数经过台词设计的影视剧。
看完后翻资料才得知,该片导演就是家中长子。
深刻记忆画面:
女儿与妈妈一段激烈地争吵后,
母亲:够了,我要做祷告了。闭嘴。
女儿:别叫我闭嘴,我讨厌这句话话。
母亲:你知道吗?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你立即闭嘴。
女儿:什么东西?
母亲:一颗子弹。
《希伯伦上空》「荷兰」Esther Hertog, Paul King(8分)
获优秀纪录短片奖
巴勒斯坦小男孩一家,住在以色列定居点边上,和以色列居民楼只隔一个三两米的过道,走上楼顶天台,就能看到犹太人家里的情形。定居者,是巴勒斯坦人称呼这些犹太“邻居”的方式。
这座城市有20万巴勒斯坦人,但以色列军事占领此地后,并设为定居点后,800位犹太“定居者”迁来入住,与之匹配的是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岗哨、检查站、瞭望塔、卫所,他们占据屋顶等高处,随时监视周围的巴勒斯坦居民,距离小男孩家天台不到十米处,就是一个瞭望哨所,以色列士兵可以从连接处直接走到小男孩的家里,搜查、逮捕、勒令不许做什么——只要隔壁定居者说他们有危险即可。
以色列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管理这里,而巴勒斯坦的“军事”力量,只有路边的小石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捡起石子,朝以色列岗哨扔去,见到士兵开着枪蜂拥而出,便轻快地一哄而散。像是一场每天上演的默契地危险的游戏。
相比之下,他们的另一件似乎更有用些,有专门的机构会发录影机给孩子们,教授他们如何使用,如何录下敌人的暴行,上传到互联网上……正上着课,隔壁一群定居者孩子们扔来石头,巴勒斯坦老师不得不中止上课,并向随处可见的以色列士兵求助,“嘿,他们在朝我们扔石头,快制止他们”。
这真是令人惊奇又荒诞的一幕,巴勒斯坦人为了学习对付以色列人的方法时,被以色列孩子暴力打断,却不得不求助于以色列士兵来保护自己,而以色列士兵驱赶走了自己的孩子,是为了保障巴勒斯坦人可以继续学习对付自己的方法。
无论对那方来说,这都是令人沮丧的局面。而这,正是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阿拉伯文明与犹太文明在中东博弈的现状,也是文明冲突的浓缩现状。
深刻记忆画面:
小男孩有次回忆起来说,“据说以前我们好像不是这样的,定居者出去办事的时候,会把他们的孩子带给我的祖母照顾。不过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后面,他声嘶力竭到面目扭曲地高唱着一首雄壮的战歌,像是一个即将出征视死如归的战士。
《小小天堂》「波兰」Andrzej Cichocki(7分)
乡与城之间
童话与现实之间
贫瘠与丰盛之间
金黄的西里西亚婴孩
享用着时光
《无去来处》「中国香港、法国、荷兰」赵亮(5分)
获优秀华语纪录片奖
核电站反思,能源反思,社会进步反思,镜头辗转于福岛、切尔诺贝利、德国核电站等地,一个带着日本能剧面具的人,鬼魅般出现在每处,旁白不断念诵着改编自诗的呓语。
导演是中国纪录片大牛,享誉国际。但抱歉,我对这种视角和腔调厌烦,因能源之于文明的实际问题,远比这个理解层次深得多。这种调子只是在文艺界还能吃得开。
IDF所有片子中我唯二看睡的片子,唯一一部看睡的获奖片。
《我的家庭X光片》「挪威、伊朗、瑞士」Firouzeh Khosrovani(8分)
获评委会特别推荐奖
世俗主义价值与宗教保守观念,在一个小小家庭里出现,在一对原本拥有共同生活理念的夫妻之间出现,在对一个孩子的保护与撕扯中出现。
现代伊朗走过的路,巴列维王朝的振兴与覆灭、伊斯兰革命的兴起与胜利,统率着这小小家庭里的情感走向。
导演的手法极其精妙,她用家庭相片和家中布置的静态画面,一点一点呈现以上剧变。
影片最后,一个小女孩趴在地上,将被妈妈撕碎的家庭相片像拼图一样拼凑起来,在缺失的地方用画笔稚嫩地补上。
那个女孩,就是导演。
《远东各各他》「俄罗斯」Julia Sergina(9分)
获优秀纪录片奖
这可能是我最期待的一部片子,也是我在本次IDF最早想看却最后一部看到的片子。
我太想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现实情况了,而前两场放映我都没赶上,幸亏它最后拿了大奖,又了多一次展播的机会。
而它也不负我的期待,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然风光、城市容貌、经济、民族,到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状态、中国人的打拼,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呈现。
主人公是一位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他在油管开了个人频道,以视频直播的方式揭露衰败、批判政府,他拥有面对镜头自如展现的天赋,他有关心政治和社区的巨大热情,最重要的是,他深信自己肩负着拯救家乡甚至祖国的伟大使命。随着他的油管频道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他对自己使命的笃信也越来越强,即便遭遇被捕入狱、朋友被恐吓放弃、路人嘲讽、家人反对,他也一往无前。
他是远东的堂吉诃德。
导演的剪辑和配乐水准,是我这次看的片子里最高超的。获奖之后,她视频连线中感激地说,她原本很担心中国评委和观众能否理解俄罗斯远东人面对的处境。
对了,这个导演也是女生,一个年轻女生。
《山寨屏幕》「法国」Paul Heintz(7分)
深圳画师们的故事,他们年轻、技艺纯熟,可以一晚上速成一副世界名画,梵高的向日葵在一间间出租屋里批量出产,他们也迷惘、不知前路,拿着话筒在城中村小小的窗户里唱着青春寂寞的歌。
他们的交易都在手机上完成,不需要见客户,不需要知道客户是谁,转了几道手过来的单子,按订制件即可。他们潦倒、寂寞、被忽视,但他们从事的“山寨艺术”,是现代科技与古典艺术的结合。
深刻画面:
深夜,城中村的狭仄楼道中,一小伙拿着手机踩着电动平衡车经过,平衡车发出星际舰船似的诡异声音,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一直以来自己这么迷恋城中村:城中村原是宇宙在平庸现实中的坍缩。
「934」
IDF展播单元:
《魔力圈》「美国」Nira Burstein(9分)
最受触动的片子之一。
对片子本身没什么期待,美国人的生活嘛,电影美剧里看够多了,并不太需要再用一部纪录片来增补,所以第一次排片时就无视了,第二次排片,它被安排在了黄龙新建的蝴蝶剧场,这个剧场我还没去过,剧场本身的吸引力大过片子,所以我当天规划的路线是早上黄龙蝴蝶剧场,中午转战转塘的美院象山校区,傍晚再回到西湖边的美院南山校区,看它个大轮回。
因为心不在焉,我还在附近找了个小吃铺慢悠悠地吃完早饭,进去的时候已经放映了一会。
几分钟后,屁股就钉在座位上了,直到热情参与完半小时多的导演映后问答(还忍不住提了2个问题),才依依不舍离去。
故事梗概:一个美国中产犹太家庭,夫妻两是大学同学,丈夫做地产销售很成功,业余热爱音乐,并考取过音乐学院,妻子读了社会学硕士参加工作,他们生下三个可爱的女儿,生活似乎会这么一直美好幸福下去,但生活正在一点一点施展它的喜怒无常,大女儿被查出一种罕见的疾病,智力发育停滞在儿童期,妻子也随即被诊断出躁郁症等精神障碍,丈夫无力应对接踵而来的困局,一个家庭快速堕入衰败的深渊,二女儿和三女儿在长大后纷纷离开这个困顿的地方,只剩夫妻和残疾的大女儿留在那栋已经一塌糊涂垃圾堆般的房子里,过着拮据、无望、彼此厌倦的生活。三女儿决定与2个女人一起结婚的消息传来,犹太丈夫无法接受,但却无能为力……一家人看似毫无挣扎、平静地绝望着,但其实他们都在试图努力挣脱。丈夫和妻子合录了唱片、寻求发行,妻子想得到丈夫更多的亲密和爱意,大女儿用力地拥抱每个家人,三女儿邀请家人去参加她的婚礼,二女儿呢,她拍下了这个故事,是的,二女儿就是这部片子的导演。她把自己家庭故事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深刻记忆画面:
早已年迈的妻子和丈夫在街头相遇,
丈夫摘了多花,玩笑般跪下说“你愿意嫁给我吗”?
妻子点着烟说,“我已经嫁给你了”,
丈夫扫兴地起身,像是个赌气没有得逞的孩子般扔掉花朵,
妻子连说,“我愿意”,又补上一句,“我希望我们能做更多的爱”,
丈夫回答,“我们至少已经做过3次了”(指生了3个女儿),
妻子:“一辈子做3次爱是不够的”
《今天是我的生日》「波兰」Jacek Borcuch(3分)
唯一的有趣点是,导演把自己作为全片唯一的拍摄和观察对象。
以及,此人长得极帅,大卫·贝克汉姆和杰克·尼科尔森的混合体。
《气压》「英国」Peter Treherne(-1分)
另一部我看睡的片子,唯一一部让我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的片子。
全片对着一个农场,用漫长的接近黑色的空镜头,和烦躁沉闷的机器轰鸣声,制造毫无理由的压抑气氛,
不讲任何故事,不交代任何背景——这都没关系,这么干成的好片子也不少——只记录了农场经历的一场风雨。
几个监控画面连起来就可以出片了,何必要你这么大费周章。还给观者制造一顿无意义的阴郁。
给0分都不解恨,负分让你回去好好面壁。
《欢墟》杨潇(6分)
壮族地区有一种山歌集会,歌墟(多好的名字啊)。男男女女分坐两边,也许是宗祠边,也许是树荫下,也许是河溪旁,一边一句就对唱起来。
似乎有几种固定的曲调,词都是临场发挥的,通常是群体对唱,却能整齐开口,殊是难得,仔细观察,发现大多会有其中机敏的一人,就对方过来的唱词里,迅速想好应和的唱词,先跟边上同伴轻声说出,继而大家即就齐声唱起来。这个过程很快,基本是对方唱完,这边稍一沉吟就接过来了,其反应之迅捷、配合之娴熟,令人啧啧称奇。
更难得的是,这些人也只是普通的农人,要说他们经过多好的文学艺术教育,我是不相信的,但他们即兴而出的歌词,间有古意和诗意,又不失亲切和地气,雅俗一体,很妙。
《未来》「意大利」Pietro Marcello, Francesco Munzi, Alice Rohrwacher(7分)
“一场’集体调查’。他们穿越意大利,对各地区15至20岁的年轻人进行了采访,记录了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看法。青年们谈论了各自的居住地、梦想、期盼、欲望和恐惧,将一个年轻视角下的意大利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自影片资料)
让我略有意外的是,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在意大利是没有未来的,想要有好的前途,就得出去。
一个画面:
一拳击馆里,一群年轻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小伙说,这里除了足球,其它运动都得不到重视,这太不公平了,那些足球运动员轻轻松松就能挣几百万,而工地上每天辛苦工作的工人只有微薄的收入。
导演问:那如果你成为足球运动员呢?
小伙回到:那我就不会这么说了。
《口罩与男人》「波兰」Paweł Lozinski(8分)
疫情,导演把摄像机架在自家阳台上,对着下面一条街区人行道,还伸一根吊杆话筒出去,采访偶有路过的行人,对疫情的感受,对未来的看法。
这是一个别出心裁又别有意味的创作,尤其波兰的行人似乎都比较愿意随性接受这么一场突如其来的谈话,且不少分享颇有见地,或意味深长。当然精彩的回答本就是导演选择是否要放进这片子里的标准,但我依然佩服波兰人的水准,至少让我上路去找这么多言之有物又不雷同的访答,我是没有信心完成的。
「935」
IDF创投单元:
这些片子大多还未完成 ,有的在前期准备,有的正在拍摄过程中,来IDF是为了得到专家的意见、机构的支持,因此在现场只是播放一个片花,然后是主创人员的项目介绍,与专家评审的Q&A。
类似创业项目创投评审会,但,比商业的创投会精彩一万倍。
《珊瑚礁》柴觅/雷磊(7分)
导演在搬家时发现父亲早年出国去中东工作时拍摄下的大量影像,
“那几年时间,父亲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是缺失的,看到这些影像,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感觉,我记忆中缺失的那段父亲,出现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时空里,他和那个时空里开车、工作、观察建筑,和人们打招呼……就像一个多棱镜。”导演自己说。
上面说的这位导演是一个女生,本片的另一导演是他年轻的先生。
《沙溪牌“卓别林”》吴皓(8分)
在大理沙溪古城,有一个彝族农人,他常年扮演“卓别林”,导演偶然遇见他,于是跟随拍摄他的表演、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他的彝族文化……这次来参加IDF,导演说服了他一起来,他又说服了他从未出过远门的妻子,所以,那几天,在不大的美院南山校区里转悠,总能见到身着卓别林服饰的他,和身着全套彝族华彩服饰的他的妻子。
那天,他和导演正好坐在我边上,我拍了这张照,但没拍出他的生动。他面对镜头,会瞬间卓别林附体,动作神情在我看来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无人关注时,他就特别安静,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很喜欢他。
《神游乐园吟留别》华伟成(9分)
重庆洋人街,一个相当魔幻的乐园,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这里的疯癫袍哥。
越来越破败的洋人街,越来越像是他的魔幻王国,与他一起“统治”这里的,还有人妖、小贩、拾荒者、无家可归的人。
主人公像个哲人,他常说的两句话是:1、萍π;2、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导演把片花做的非常绚烂而浪漫,短短几分钟里,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最后是主人公坐在烂尾楼里,面前是一个热气腾腾的火锅,墙上有诱惑的美女招贴画,他的座位正对着没有窗户的窗口,外面是洋人街的全貌,一架无人机才窗口飞进来,停在他面前、火锅上。
洋人街,现已被政府拆除。
这部片子拿到了创投单元的大奖。
《首演》张路遥(8分)
南方,海边渔村,一个渔民的孩子,十七八岁才开始学舞,以惊人的天赋,3年即当上国内高水平舞团的首席舞者,他相信自己是天选之子,离开舞团,拉了几个朋友创业,想要凭借自己跳向更大的舞台,但精心筹备的几次演出效果都不理想,他决定从北京回到渔村,他要在南方老家,跳一出舞给他的海神看,并以此得到神启。
《505》徐楚云(8分)
一个网红,一个因为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绝症)而出名的抗癌网红,
她的坚强、自爱、精致、优雅、表达欲、表演欲,比大多数影视作品里戏剧化设定的主角更具戏剧效果。
她的人生结局是医学已经给定的,导演则正纠结于应该把记录的结局停在何处。
片名取自她最爱的哑光505色号口红。
《小丑朝圣记》久美成列(8分)
主人公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最知名的明星班成员,同班同学有梅婷、章子怡、袁泉、秦海璐、刘烨、秦昊、曾黎等。
与他的同学截然相反,他像是误入了某种被封印的结界,遭遇一连串生活的变故之后,他参演的所有影视剧都神奇地无法上映。他选择了修行藏传佛教,并决定从青海玉树磕长头(三步一磕)去拉萨。
这一路上,改变他人和改变自己的故事在等待着他。
《考古学观察》王熙旸/秦亚楠(6分)
遗迹、废墟、垃圾站、社区参与者。
我只看到了最后一个镜头,一个奇怪的视角,不断平移扫视着一片乱糟糟的上空,原是一只扫地机戴着摄像头在一个仓库里转悠。
这是一部应该放在美术馆的片子——评委语
导演之一是我在浙报时的同事,还一起演过话剧。也是意外。
《人间重晚情》董钧/闵涛(8分)
古城西安的城墙上,人们正在庆祝节日,喜庆的灯火和欢声笑语传进一家养老护理院,这里多是弥留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老人,他们在这里等待着人生的结局。
那里满是无声的孤独。
我对这种氛围很熟悉,我奶奶在重症监护室里躺了三年,无法说法、无法行动、无法思考,即医学中植物人的状态。
每次去看望奶奶,都有股一股悲凉在心底盘亘,我清楚,如奶奶仍可表达意志,她决然不会忍受如此没有质量与尊严的活着。但我除了给她念诵她笃信的《圣经》,亦别无它法。
「936」
浙江计划:
《开个演唱会好吗》曲江涛(8分)
获优秀浙产纪录片奖
大概因为“浙江计划”这个扣扣索索的名头的缘故(似乎得靠画个圈不让别人进来比才能混到这),我对这部没有期待,但获奖影片重播没得选,顺着看了下,结果成了我最受触动的片子之一。
主人公是个理想主义者,外表谦虚、平和,内心执拗、狂热,原本生意做得挺好,带着老婆孩子从安徽乡下到上海打拼,白手起家,买了两套房(一套还是排屋),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开着大奔回安徽乡下老家的时候,被视为人生成功的典范,但这都无法令他对自我满意,他有一个无法遏止的音乐梦想,他与开一场演唱会,以自己最爱的音乐的方式,来告慰自己经历的打拼岁月,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除了公司里一些送货催债的工作,他把时间基本都花在了音乐上,他请了各种老师,教他节拍的,纠正发音的,教弹吉他的,给他做音乐合成的、录音的,真正专业的音乐人都告诉他,他毫无音乐天赋,他的唱功完全不达标,他的原创作品不会有市场,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努力了……他诚挚而谦虚地一一接纳,然后毫不动摇地加倍努力,他去地铁、去街头、去外滩、去洗浴店、去工人食堂、去旅游大巴上卖唱,他到处看剧场场地,联系主持人、乐队、营销团队,离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坚定地迈进。
然而,他的资金撑不住了,金融危机让他的生意急转直下,发出去的货收不到钱,讨债讨不回,他抵押了大奔,卖了排屋,关了公司,坐在一辆搬家卡车的车兜里,唱着自己豪迈的歌。歌声和他的头发一起在卡车行驶的风中飘荡。
忽然出现新闻画面,安徽民间非法集资暴雷,涉案2800万元,欠款人就是他。村民们在他家门口哭天抢地,他带着家人躲在广东的一间出租房里,跟老婆儿子交代完,他拿着一个蛇皮袋,走进了派出所。
影片结束。
后得知,今年7月,主人公出狱了,“带着几首声称将‘传唱全国’的新歌……”
一个靠自己打拼从乡村走向大都市站稳脚跟的人,一个追寻梦想的人,一个永不放弃的人,得到的却是如此一番命运,没有天赋的人只能如此苟全挣扎吗?被嘲弄、被打倒、被惩罚?
答案在时代的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