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学生注意力,让课堂精彩迭出
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探讨过的话题。
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注意力,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在这里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注意力”?关于注意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应,是聚焦于某一件事情的有效时间。贯穿人类的整个活动过程。由一件事情向另一件事情进行迁移。在心理学范畴中,对于“注意力”的解释是比较系统的。“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记忆和思考等。注意包括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①
反思我们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注意力”?或者说,我们需要孩子们怎么做?这个问题,现在让我想起来感觉到很茫然,因为我不知道我的课堂需要孩子们怎么去做了……
让孩子们跟着教师的指挥前行?孩子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老师根据教学任务提前预设的么?我想这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够寻求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引领每个孩子都能聚焦于学习之中,避免孩子们游离之外……
2019年,读了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教师的挑战》《静悄悄的革命》等书籍,对我的课堂产生很大的冲击。从书中的理论走到课堂教学,我收获了许多,从焦点注意,到深度学习,使学习真正的发生。课堂教学,通过对孩子们的关键事件的注意,分析孩子们的学习状态,针对他们在某一时刻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定点治疗”。通俗的说,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观察一个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协同小组内几个孩子)的学习状态,是不是参与学习,或者说学习开小差了,然后分析这种现象。上课开始时,孩子们能够静心学习,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出现了分散,不再是专注于学习了,比如摆弄一下手指头,拿一下文具,环视一下周围的同学……这些动作都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事件,因为只有这些现象的出现,事必有因,为什么会出现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们特定时期的心理反应么?是共性问题?是每个孩子在生理特征中共同具有的?还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学习困难?因为遇到了困难,无法解决,就滞留在这个阶段,产生了心理上的挫败感,故而发生了注意力的迁移。一些问题的出现,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去解决,去处理,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活动。
说到课堂上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试问,自己的课堂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课堂么?为什么孩子能在游乐场玩上一天感觉不到累,而在课堂上,过上几分钟,就神游外太空了?其本质是,没有找到孩子们的需求,虽然课堂是要求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让孩子课堂上学习知识。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的课堂(美术教学活动),也在玩中学,把知识放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寻求自己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探讨的欲望,贯穿着这条兴趣线,继续学习,这也是苏氏教育中的“良性循环”吧。“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②p62)”从孩子内心深处,寻求他们的兴趣点,前提必须充分的了解孩子,取得孩子们的信任。
(二)聚焦课堂交集点
思考什么是交集点,为何要设置交集点,如何确定交集点?
对于“交集点”的理解,可以先从文本中理解“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②p154)”个人的理解就是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和将要学习的之间的练习,可以说,是借用学生的智力背景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原生态的知识结构构建的框架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利用原本理解的知识去理解新知。之所以设置“交集点”,是对孩子的已知背景进行再次的重组构建。由若干已掌握地看视毫无关联的碎片知识点进行构建联系,通过不断的思考,使新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可以说“交集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教学设计的重点,通过利用孩子所知道的现象,向教学活动转变。结合我的课堂,我是这样运用的。
《制作相框》是湖南美术出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节课。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孩子运动多种材质制作一个相框,并装饰装饰自己的房间。我们都知道二年级的孩子,7岁左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仍然处于一个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③”
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课前对教室进行了简单的装饰,即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一些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前期绘制的手抄报。运用了木框镶嵌或者是卡纸的装饰。教室的装饰,对孩子无形之中就产生了无意识注意。在课程开始时,孩子们只是知道了与相框有关,可是还没有意识到本节与制作相框有关联,因此在课程进行时,把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后,对相框就产生了新的认识,从材质上、造型上、制作工艺上、作用上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说,课堂的设计,就是把孩子们的兴趣点放大到极致,只有孩子们感兴趣,就能继续下去,倘若兴趣点消失,试想这个课堂还有生命么?每个孩子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课堂还能组织起来么?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想像力是比较大胆的,能够异想天开,作为成年人,思考,一个相框有什么好制作的,不就是四根边框么?可是孩子们能够根据挂在墙壁上的相框进行迁移,创作出许多异形相框,打破了传统的四边形,出现了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的相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孩子们聚成一个团队,能力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组内的孩子们都有了共同的兴趣点,有了一致的目标,设计制作精美的相框,装饰自己小组内的照片(注:照片是在上课前一天拍摄的,本小组内的成员,上课之前打印出来,根据教学活动的的环节设计适时发放到小组之中。)每个孩子都感到兴奋,因为是为自己设计的。结合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同学探讨可以运用到的材料有哪些?
正如前面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发现了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可用材料。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也没用具体要求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这是开放性要求,引申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制作精美的相框。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苏氏教育中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和“第一套教学大纲”的综合运用吧。
峰回路转,在回到前面说过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师设定一个核心问题后,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拓展,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不断的问,不断的探索验证。本节课,也是围绕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来开展的。“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我们身边的这个相框,想一想我们还能做出什么样来?”看看身边的相框,就是借用已经存在知识成果进行逆向思考。孩子们心中会思考这个东西是怎么制作的?如何去做的?观察之后,孩子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这么简单啊!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来?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这样的,还有什么样的?这个之外的,就是我们所要去制作的,可以从形状上,材料上,功能上,颜色上……许多方面去考虑。这个过程,又是孩子们把已知的东西向未知的领域转换的过程。因此,一个核心问题,会不断的激发学生思维转变。知识在一连串的疑问中产生,我们顺利解决了这些疑问,我们便真正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如果说,单纯的靠老师的硬性传递,即“有意记忆”,孩子心中的那些疑问还是留存在心底,不会真正的理解课堂的要求的。
“一般认为教学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根据教学目标,将经过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方法,手段向学生进行传授,使得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特定情感和能力的过程。④”在这里,教学的中心迁移到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形成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这个问题怎么解答?怎么做啊?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说直接告诉他,或者给他讲解,我想,他的记忆不会很深刻的,也许过不久,还会问同样的话题。如果说,把问题反问过去,你认为该怎么去做?这样,他就能去进行思考,不管结果怎么样,他拥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这个思考过程,就是对知识理解转化过程。
通常情况下,美术课堂上,老师常常会对孩子们说:“在我们的身边,你能不能发现类似的现象?”或是说:“在我们生活中,你还会发现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涵盖了我们的整个艺术创作活动,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课堂的核心,就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每个孩子都能真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苏】https://baike.baidu.com/item/注意力/4551258?fr=aladdin百度词条 注意力
[2]【中】《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M】教育出版社 1984.6
[3]【中】https://baike.baidu.com/item/认知发展阶段论/3592750?fr=aladdin
[4]【中】《尹少淳谈美术教育》尹少淳(著)杜殿坤【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