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云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01
你是否也有拖延症?
玻璃窗上的灰尘很厚很厚了,总想着改天再擦吧,抬头望向窗外的时候,又总觉得它碍眼。
下了班回到家,就想躺到沙发上,屋子里一团糟却也装作看不见,想找个东西找不着,于是禁不住去发火。
领导把一件别人都不愿意做的破烂事,交给了你,其实你也不想接,却敢怒不敢言,接下了,却又迟迟没去做,总是在拖延。
客户欠了一笔款,已经催了好多次都无果,也想着找点新法子吧,却总是说,哎呀,那么多事都没做,也不能天天盯着他呀!
总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一些事我们不愿意动身做,却又不得不时时刻刻惦记着。这种感觉让人很不爽,却总也无法破。于是,我们时不时的会焦虑,会无力,会觉得万分痛苦与折磨。
02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在推迟满足感这章,M·斯科特·派克举了这样的一个事例。
一个30多岁的财务分析师想要纠正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在心理分析师的各种努力无果后,后来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
这段对话是这样的:
“你喜欢吃蛋糕吗?”心理分析师问。
“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还是涂抹在蛋糕上的奶油?”
“当然是奶油了。”“那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
“那还用说吗,我通常是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开始吃蛋糕的”
根据她吃蛋糕的习惯,心理分析师得出她在工作中的习惯,通常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欢做的事情,而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再去对付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针对这种情况,给了她一个这样的建议:按一天工作7个钟头计算,1个钟头的痛苦,加上6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6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女财务师完全同意这样的方法,并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习惯。
在读到这个篇章的时候,我越发的相信,读书可以让人更加智慧,并充满力量。因为在相对的一段时间里,我因为时间管理不善,总是被繁琐的工作缠的焦头烂额。让自己陷入无边的焦虑与恐慌中。
比如:有客户的报价品类繁多,甚至有些领域我都未曾涉及,这就需要我大量的去翻阅供应商的资料以及报价,我往往是把它放到最后,迟迟不想去做。等到客户实在催的着急,才紧赶慢赶的去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质量往往也是差强人意。而由此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合作不成功。
在看到书中心理师给女患者的建议时,我真是眼前一亮啊,有时候总是觉得工作很痛苦,究其因不过是颠倒了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罢了。
03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面对一堆要做的事情,总是先挑简单而又容易的事来做,把最难的排在最后,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会滋生出畏难情绪,拖延症就应运而生。
本书中,作者就拖延症给出了这样的方法:
比如: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吃完,或者先吃奶油,后吃蛋糕,才会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比如:对于小龄孩子,是先做家庭作业还是先看电视?先完成作业,父母便不会再催促或者打断;
做作业时,是先完成难度大的还是简单的?先把难度较大的完成,其他的便会游刃有余,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孩子也会成就感爆棚。如此说来,“推迟满足感”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手段。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厌学、逃学、叛逆,无非也是颠倒了“享受与吃苦”的次序,孩子自控力相对较差,自己没有能力来“推迟满足感”,最后就会成为“问题学生”。不管他有多聪明,先享乐的思想一旦形成,便会变得不爱思考,脾气暴躁;如果家长不及时的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步入社会,甚至于,步入成年,他们都会成为“不省心”的这类人,在生活中会更容易遭遇意外,我们说,凡事必“三思而后行”,没有思的前提,便注定了会以人生的失败而收场。
为人父母的我们,要先从自己自律开始,让孩子得以耳濡目染,在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且完善的主观意识时,模仿是孩子最擅长的,怎么样给孩子树立榜样,考验的是我们的人生智慧和持久的耐力。
在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中,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跑了一阵后,会觉得难受、呼吸困难,撑过这个阶段,便会生发出新的力量,呼吸平稳,又可以坚持很远,这期间,也会有很多人中途退场,而最后能触到那根红绳的人,往往就是把自律和“推迟满足感”做到极致的人。
那么,为了离那根红绳更近一些,我们只有更努力,不断的与自己的拖延与懒惰鏖战,才会成为人生赢家。
最后,用博恩·崔西的一段话来做个结尾吧:如果你必须吃掉一只青蛙,不要长时间盯着他看。如果你必须连着吃掉三只青蛙,记得要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