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驿道——翻书偶记

上班时,经常出差,奔走于本省的山川河流之间。有时遇到崎岖土路,腾挪颠簸,吸尘嗜灰。辛苦之余,不由地想到了古人,他们那时行路的感触是怎样的?设身处地,对古驿道有了兴趣。曾经与有共同感觉的同事、朋友袁长江说过:待咱们退休之后,一同尽量走走山西的驿道,体验体验古人的出行,游览游览沿途风光。不幸,长江刚退休就因病离我们而去。还好,其他一些朋友也有此嗜好,我们在几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走过了一些地方。

前些日子想写一写山西的驿道,发现如果认真全面地写来,篇幅太大了。现在完全没有必要难为自己,先断续攫取一些碎片心得吧。

      (一)山西古代的交通

自从有人类,便有了原始的自然道路,随着人类的发展,在气候较温湿的南边与北边民族的融合过程里,促进了南北交通的便利。山西也是如此,在此期间、日常生活、征战讨伐、经济往来、物资运输等交流,加速了交通的畅通。

驿道也称古驿道,在古代又称为官道,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国道,是由政府投资并按一定的标准修建的公路系统。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在古代,官方的交通和通讯是合为一体的,

早在周代,驿传制度就已经相当完备。据《周礼·秋宫·行夫》注:“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周礼·正义疏》也说:“凡急事速行,乘车日传日驲,乘马日遽日驿。”在有关道路的沿线,每隔30里(一说50里)设置一处驿站、传舍,负责安排持有特定符节(通行证件)人员的食宿以及官方文件的传送等事宜。

每个驿站都备有马匹、车辆和骑士御手,随时整装待发。上站传来紧急军事情报或重要政令,立即接收,再乘车或骑马以最快速度传送给下一个驿站,站站相接,直至送到目的地。这种分段交接的办法,可以人畜不致太疲劳,加快了传递速度。

《国语·晋语》载,公元前636 年,晋文公乘车(驿)到秦国的王城(今陕西大荔县东),是山西最早见诸文字的驿传事例。战国以后,三晋疆域扩大,随着郡县的建立,经济发展了,同时战事也频繁了,道路自然就增加了,驿传设置也更普遍,制度亦趋完善。

汉代,驿站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山西的驿道交通达到一定高峰。

北齐高欢、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的发祥地和根据地都在山西,而其时,太原“为天下雄镇”,是一定时段的政治中心。

从道路分布和通达情况看,隋唐时已基本上奠定了山西以太原为中心通向四方的道路基础。

山西与各邻省之间,有北通内蒙古、东达河北、西抵陕西、南至河南的道路;在省内以太原为起点向现在的雁北、忻县、晋中、吕梁、晋东南、晋南各地区的干道也已形成。全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两条大道基本贯通,大道还有了一些支线勾通,局部地区已可循环通达。直到现在,这个道路网仍然是山西公路的框架。(见图1)

宋元时期,民族战争频繁,既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也促进了山西境内道路交通的发展。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后,元朝忽必烈注重交通设施发展,完善和加强驿站制,形成了全国的驿道网。

这时的山西直属中书省,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分设三路: 大同路、冀宁路和晋宁路(元初为平阳路,后改为晋宁路)。沿驿道设置的“站赤"(蒙语“驿传”,驿站的意思),既要保证过往官员的供需,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漠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粮秣供应。

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驿路干线辐射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驿站的布局也更趋合理。

山西的驿道交通也较发达。据《山西通志》(明成化版记载,明洪武初年,山西全境有重要驿道干线10条,驿站58处。当时,以太原为中心,东经平定、井陉可达京都;南经平阳、蒲州过黄河可至陕西潼关;西经汾州、石州,从军渡过河到陕西吴堡;北经忻州、代州达大同,可与内蒙古接连;东北经灵邱、广昌,过紫荆关进入河北;西北经岢岚、偏头关,可达陕北榆林等地;东南经沁州、潞安、泽州,通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南。大大地便利了往来。(见图2、3)

清代沿袭明制,设山西省,地域较大。东、西、南三面,与现在山西范围基本相同,北部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清代,在元、明驿路的基础上,以北京为中心通向各省省城的驿道干线称为官马大路,一般简称为官路,也称官马大路;各省之间也有驿路相通,省际之间和省内的驿路称为大路,也称为官马支路;各省省内又有支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在官路与大路上,清朝政府设置了驿、站、塘、台等,又各有分工。“驿”,则设在内地各省,主要负责传递公文,迎送使臣、官员和运送官府的物资。

清代后期全国的驿路驿站,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优化调整、“裁撤”整顿,交通线路更趋合理,驿站管理更加简便。驿站不仅设于交通便利之处,便于国家重要政令、军报的传递;而且根据驿站的繁忙程度,设定驿站的夫马数额等项。清廷依据驿站所在的位置和文报传送的繁忙与否,将驿道、驿站分为“极冲”(“大驿”)、“次冲(稍冲)”、“僻路”(“僻递”)三个等级,设定相应的驿夫、马匹的定额。

有清一代,山西的驿路,主要道路基本上与明代相同。(见图4)

从直隶(河北)入山西境,从平定州起至蒲州府出境,西通秦蜀(即从井陉经平定到太原,再经临汾、侯马至永济蒲州入陕西这一条路)为“大驿”;自太原府东南至潞安府(长治),出凤台县(晋城)入河南境止,为“次冲”,自太原府北上至绥远城,再经东北之天镇县,入直隶境,也为“次冲”;其余皆为“偏辟”。

同时,驿站的通讯传输速度也在此时达到了历史高峰,一昼夜可达600里。

  (二)、驿站的管理

驿,在古代有驲、邮、置、传、馆、站、塘、台等称呼。驿是古代官方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驿与驿之间的道路为驿道、驿路。驿站不仅具有“传命”的职能,还具有“迎来送往,为出差官员们提供食宿和交通条件,有时还要运送公物,就是具有官办招待所和交通站的功能。”

明清时期对驿站的管理,主要包括驿馆的修建及驿夫马配备。明代驿制,旱驿设有马、驴。马匹有上、中、下之分。上中下三类马匹并无一定比例。驿站设备除马、驴车辆外,还有铺陈(寝具和盥洗用具)。铺陈也分等级,随官员的品阶对待。

清乾隆年间(1736年),额定:“山西凡驿五十七、军站十、边站十二、塘站二十八、边外各厅站七、蒙古站四”,“额设马三千五百八十匹,马夫一千七百三十二名,厂夫、所夫二千六百九十三九分五厘”(光绪版《山西通志》)。

驿站之外,还设有递运所和急递铺。

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山西巡抚贺敬为了加速物资运输,建议在获鹿县至榆次县之间的寿阳县、平定州、井陉县各置递运所。递运所是专管军需物资和贡品运送的运输机构。到了明代中叶,驿站与递运所的任务逐渐混淆,若干递运所被并入驿站,运输业务也就由驿站负责。到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西还有递运所七处:临汾递运所(太原府城南关外)、盘陀递运所(祁县东南35里)、权店递运所(武乡县西80里)、虒亭递运所(襄垣县西北60里)、星轺递运所(泽州城南60里)、侯马递运所(曲沃西南50里)、运司递运所(安邑县西20里)。递运所的房舍简陋,货物运输利用驿路。清代亦设置有递运所,不过或改急递铺、或归并驿站。

“急递铺”,是明清时期国家设立的另一个通信机构,它与当时的驿站,有明显不同:即所谓“重事给驿,常事入递”。按《大明律集解附例》所载,“重事”指“调遣军马及警急军务、飞报军情”,“进贺表笺及赈救饥荒、申报灾异、取索军需”等事宜为常事。

“急递铺”起源于宋代的急脚递。前溯雏形可认为是唐代的马上飞递的军事急递组织。宋时由兵部驾部直接管理。当时的递铺有三种,“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邃,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梦溪笔谈》及至元代,“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每10里或15里、25里,则设立一铺。急递铺在全境范围内大规模设立。

明代急递铺的设置和公文递送规定,大体与元制相同,急递铺是与驿站平行的,专管传送官方文书的通讯机构。要求一昼夜行300里,不分昼夜,文到即送。明代中叶以后,公文递送转为专差,经由驿路专送,到驿站的终点才由急递铺承担。在明代中后期,急递铺系统逐渐演变为驿站的补充,不再承担递送任务。

到了清代,咸丰、经过了大规模裁撤后,政府公文则多附驿传递。此后急递铺组织逐渐废弛,名存而实亡了。

明清时期,山西的商帮---晋商逐渐成型,纵横几百年,山西是他们南货北运及北货南销的主要运输通道之一。驿道、铺递路线等国家级道路交通网固然是商人们长途贩运商品的商道,但是,商人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在运输商品的过程中,更多地选择方便、快捷、安全且生活设施完善、税卡较少的线路。从而决定了商路与驿道交通网络时分时合,并不完全一致。

  (三)、古人的行走

由于交通工具的更替,特别是民国以来交通条件的变化,古今驿道和今天的通衢大道,并不一致。有些过去的交通要道,现在成为了小道偏壤;有些河流、绝壁,则架起桥梁、贯穿隧道变成坦途。

那么古人是如何具体行走远路的呢?

清代地方志中记载各个州县的“道径”,是以县治为中心,沟通村落与村落之间交通的民间道路,这些民间道路,有相当一部分与当年的铺路相符。虽然古代官方在一定距离设立驿站,但是驿站与普通百姓无干,百姓享受不到官办招待所待遇,百姓只能行走自己的路线,沿着驿道或铺道或自然道,并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决定行走的距离和食宿点,在沿途合适的村落、地点,享用民间百姓兴办的食宿点的服务,驿道经济和繁华也就发展起来了。

前些日子,翻阅影印本《清季洪洞董氏日記六种》。《清季洪洞董氏日記六种》是清代山西洪洞董文涣《岘樵山房日記》,董文灿《芸龕日記》、《鄦斋日記》,董麟《观阜山房日记》、《忘适适齋日記》,冯婉琳《佩云日記》的合印本。董麟、董文灿、董文涣三兄弟,是现代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的先人,上述日記系他们亲笔撰写,皆由董寿平先生收藏。

《芸龕日記》是董文灿在同治年间所記日記手稿,原册数不详,今存五册。董文灿(1839—1876),字芸龛,又字藜辉,鄦斋则其室名。洪洞县杜戌村人。董麟之三弟。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考中举人。同治二年(癸亥1863)议叙授内阁中书,歷充國史館校历任国史馆校对,平豫方略馆校对,议叙加五品衔,补官后以知府待缺京城。嗜好金石古币收藏,并细加研究著成《古泉币考》,《山西金石碑目》等。以两兄前后出都,己又屡试不第,闷闷不乐,光绪二年(1876)病故于京城,时年37岁。

他在《芸龕日記》第一册中详细记载了从老家山西洪洞赵城杜戌村返回京城的行程,当然啦,他是乘着车辇,但从中可以窥探古人的远路行走的距离、时间与食宿点,有点意思,特摘录如下(原日记无标点,标点与注皆为我所加):

同治二年癸亥

正月初一:......。自初二至二十七日,料理行装、琐物匆忙,无暇口(字迹被印章遮盖)管,诸事未能悉记。

二十八日:已刾,束装计偕入赴都,仆从三人。是日天气口(字迹被印章遮盖)味,午后口(字迹不清)风,赵城窑子宿,五十五里。

注:赵城窑子,即赵城驿,极冲。在赵城县治。本县旧无驿,乾隆三十三年(1768),抚臣奏明霍州霍山驿至洪洞普润驿相距八十余里,山坡陡逼,遇有差使,马力易乏,赵城为霍山、普润两驿适中之地,请于赵城地方添设一驿,”(道光《赵城县志\卷八》)于是,在县北五里窑子镇设立驿站一处,名“窑子镇驿。”后移至赵城县治。“额设马七十二匹,马夫三十六名。岁支夫马工料银二千九百七十五两四钱一分六厘。原拨河东、同戈、甘桃三驿马各五匹,柏井等十九驿马各三匹。”

二十九日:霍州午尖,四十五里;老张湾宿,四十五里。

二月初一:水头镇午尖,五十五里:两渡镇宿,三十里。

初二:介休县午尖,五十里:张兰镇宿,四十里。

    夜不眠,题壁一律

  公车再踏輭红尘,驿柳风条已弄春。梦里关山独在眠,客中书剑且随身。文章敢诩求知己,簪组聊思蔚老亲。莫学年前空坦率,早滋局外做闲人。

初三:平遥县午尖,五十里;祁县宿,五十里。

初四:高华午尖,五十里;永康镇宿,四十里。遣仆投许立垒(注:许立垒,人名。)。

初五:假立垒车赴会城,遣仆马先行什贴相候。梁村午尖,三十里;未刺抵会城,三十里。

    访文轩不值,知日前於(往)平遥矣,为之怏怏,留信一函,交公义堂。

初六:仍饭梁村,三十里;什贴宿,五十五里。

初七:清平午尖,三十里;芹泉驿宿,五十里。

初八:新奥午尖,四十里;西郊铺宿,六十里。过南天门。

初九:柏木井午尖,四十五里;长沙口宿,四十五里。过西北两天门。

初十:潵水午尖,四十五里;获鹿宿,四十里。

十一日:正定午尖,六十里;渡正定河,伏城驿宿,五十里。

十二日:明月店午尖,六十五里;定州宿,三十里。

十三日:阴,大风怒号,黄沙弥天,出店行半里许,不辩东西,急返旅舍。秉烛闷坐竟日。

十四日:望都午尖,六十里;方顺桥宿,三十里。

十五日:保定午尖,六十里;安肃县宿,五十里。

十六日:前途遇兵,行半轱。北河宿,六十里。

十七日:籴林店午尖,六十里;涿州宿,三十里。

十八日:窦店午尖,五十里;长辛店宿,五十里。

家伯凡遣商仆来接。

十九日:午,抵都。

看完董文灿走过的路,再附上一段前几年我们几次走过的省道,其实就是围绕过去的铺道,架桥、凿岩、取直而行。

明清“太原府经平定州至直隶井陉县铺路”

由阳曲县铺东南行,经狄村铺至太原县郑村铺,东南行,经榆次县侯村铺、赵村铺到榆次县总铺(在县治西咸宁街),由此东北行,经付村铺、要店铺、山口铺三铺共四十五里进入寿阳县,经十五里接寿阳县要罗铺,东行经西岭铺至大安铺。进入人字河上源,然后沿人字河河谷东南行,经王强铺、,清平铺、大村铺、狄那铺六铺至寿阳县总铺(在外南关厢东街),继续东行经土径铺至芹泉铺,入桃河上游,经沿河谷东行,经张净铺入平定州界,接平定州汗桥铺,经测石铺、辛兴铺、赛鱼铺、平潭铺四铺后,自此离开桃河谷地,转而南下,经义井铺至位于平定州城内十字街的总铺。继续东行,经鏨石铺、西交铺、小桥铺、柏井铺入乐平县界,过乐平八递铺,复入州境,经柏井铺、故驿铺、槐树铺、干桃铺,经故关入直隶井陉县界。与井陉至北京铺路相接。这条铺路是永乐迁都北京之后,所形成的太原与北京之间的铺路。

    (四)、旅途见闻

当年,编篡《张瑞玑诗文集》时,注意到他的一些旅途见闻诗词,描写了驿道旅途行走的艰辛和食宿条件之简陋,以及顺访沿途名胜的感想,现在也不厌其烦将相关的诗词抄录下来,以饕读者。诗词中的注解,基本遵循《张瑞玑诗文集》。

张瑞玑(公元1872年-1928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字衡玉,号老衡、䍺窟野人,山西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人。1894年中举,1900年任平阳府平河书院山长。1903年中进士,历任韩城、兴平、长安、临潼、咸宁知县。1907年以宰官加入同盟会,与景梅九等革命党人过从甚密。在知县任上,张瑞玑还与当地进步人士创办了《龙门报》《兴平报》《兴平星期报》《声铎公社质言》《暾社学谭》等报刊,启发民智,鼓吹革命。1911年他参加陕西辛亥革命,“被推代行民政,继管铨叙局。”后应招返晋,担任民国山西第一任财政司长、署民政长(辞未就),继而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又抵制曹锟贿选总统。1919年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议”,张瑞玑被双方代表公推为陕西停战划界专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张瑞玑“绝意政事”,归隐洪洞赵城“谁园”,两年后病逝。(参见拙作“《张瑞玑诗文集》出版记琐”、“张瑞玑‘谁园’藏书”等)

郊行

落日停车渡,长河激怒涛。出城风力劲,近岸水声骄。

遥树连天暗,孤树带浪摇。渔舟歌缓缓,枯柳系双桡。

泥滑滑

泥滑滑,颠而蹶,污我履,沾我袜。

陷足三尺坑,欲拔不能拔。压肩千斤担,欲歇不得歇。

世路艰难有如此,不相扶助相倾轧。

拔足歇肩长声叹,前途茫茫何由达?泥滑滑!

太原途中书感八首 兼寄别晋阳诸友

镜里秋霜两鬓斑,孤飞倦鸟自知还。鲁连卷舌归东海,周令无颜对北山。失计误膺三聘出,无才合着一身闲。风尘一笑登车去,参破人间名利关。

年来愁病复愁贫,春木精神劫后春。盐米羞权钱子母,参苓久废药君臣。江湖结纳浑无赖,诗酒佯狂剩此身。一枕黄粱初梦觉,邯郸道上过来人。

噩梦重重夜未阑,醒时推枕起盘桓。胸中云梦宽千里,眼底蚕丛险百盘。千古酒人多落魄,六朝名士喜为官。东山自有闲丝竹,莫把苍生扰谢安。

数定归期总未归,酒痕和泪沾春衣。一生坐受虚名累,万事都同素愿违。乱世功名厮养贵,少年月旦古人非。弋人不许张罗网,天际高鸿已远飞。

照人肝胆竟何如,豪气于今当尽除。国士千秋知己泪,故人一纸绝交书。十年噩运风波里,半壁残经劫火馀。寄语良朋休惜别,人间明月有盈虚。

一枝秃管酒千觞,到处江湖容我狂。旧院笙歌才散席,新妆傀儡又登场。三更灯火高堂梦,几处箫笙春社忙。度岭春风归去早,杨花历乱梨花香。

凄绝离亭酒一卮,应知别后更相思。久嫌官味同鸡肋,敢把虚名比豹皮。恩怨分明殊量小,酸咸领略只心知。重围未决烂柯去,尚有中心一着棋。

听罢鹧鸪三两声,出山何似在山清。十年作宦同舆隶,四海论交几弟兄。乱后音书皆墨泪,劫馀骨肉倍恩情。一鞭遥指汾河曲,杨柳春围管子城。

淮阴祠吊古(注)

狞石盘岭百丈徒,行人下马拄鞭走。夕阳冷照淮阴祠,入祠展拜太息久。君侯国士本无双,鹿鹿绛灌非其偶。当年如果背汉反,六国舆图在君手。将兵长驱人关中,四海何人敢掣肘。相面相背言或验,真王假王更何有。彼时不反此时反,此时一反真冤哉。未央宫里烹功狗。生平恩仇太分明,一饭不肯背漂母。解衣推食情倦倦,拜坛恩义安忍负。蒯通智士且不听,陈豨竖子何足友。两人谋反私语时,岂容他人蹑其后。君侯已死豨已亡,虽欲致辩无生口。即杀其身加恶名,英魂有知必不受。史公铺叙寄微旨,摘奸发伏无其右。英雄肝胆纸上生,恋恋汉王遇我厚。深悔不听蒯生言,一语足将冤狱剖。我来吊古赋招魂,山头孤坟大如斗。蔓草荒烟不成春,淋漓血葬功臣首。阴风黯淡灵旗翻,怪乌高踞枯树吼。上下千古意苍茫,临风冷奠一杯酒。

(注)、淮阴祠,在山西灵石城南约二十里处。

灵石遇雨

十里楼台欲化烟,竹竿坂下碧连天。行人过岭春寒甚,马上新添半臂绵。

荒店孤灯坐彻宵,英雄祠外雨潇潇。野风吹度冷泉驿,一夜滩声涨石桥。

灵石观剧

人世沧桑总不知,围棋已到烂柯时。山中父老犹秦腊,台上衣冠是汉仪。玉秫三斗酬洲岁酒,金钟一阕迎神诗。田家少妇新装束,蓬鬓斜簪翠柏枝。

冷泉关(注)

垂杨影里路三湾,一面河堤两面山。野店东风村酿熟,行人醉过冷泉关。

(注)、亦称灵石口,在山西灵石城北四十里冷泉村。

徐沟道中

轻舆小睡稳如舟,树外青山山外楼。十里河滩软沙路,马铃摇梦过徐沟。

义堂店题壁(注1)

道旁荒店炊烟紫,败壁颓粉窗无纸。三年过客未入门,壁上蜰虫(注2)饿欲死。我来猛雨打车篷,百里平滩走蛟龙。驻马淋漓投逆旅,主人枯瘠双耳聋。矮檐古尘封破甑,秃犬盘尾卧秋病。湿薪入灶火飞星,半熟黄梁扺齿硬。忍饥土榻倚尘装,冷雨逼窗灯无光。倦极伸足拟僵卧,蜰虫暗闻脂膏香。缘壁如蚁联队至,争膏馋吻扰人睡。蠕蠕布满枕席间,犹似久饿获珍馈。旅梦模糊夜三更,梦中搔背触血腥。挑灯起坐群籁寂,枥马隔窗刍豆声。

(注1)、义堂:在山西介休城西南约十五里,旧有驿站。

(注2)、蜰虫:臭虫也。

交城道中

晓风残月酒初醒,马上秋寒梦不成。一角青山千树柳,苍凉不见大陵城。

(注)、 大陵:故址位于今山西交城县、文水县一带。春秋时期晋国称之为平陵邑。战国时期,赵国称之为大陆,亦曰大陵。王莽时,称之为大宁。到南北朝时期,又复称为大陵,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城废。

赵城至洪洞道中口占三绝

飞絮飞花三月时,东风剪剪雨丝丝。断桥流水青山外,匹马寻碑纪信祠(注1)。

国士桥(注2)南驿路长,春山三面护荷塘。声声水碓垂杨里,造纸人家尽白墙。

大槐亭(注3)畔石桥平,马上看山又一程。一幅天然云水画,绿杨环水水环城。

(注1)、纪信祠:纪信为刘邦(汉高祖)麾下大将。项羽围荥阳,纪信为救主脱险而身死,刘邦感其忠,遣龙车运纪信灵柩回原籍厚葬。传说大槐树镇上纪落村,村内原有纪信庙和纪信祠,如今已碑祠全无。

(注2)、国士桥:上纪落村南边是下纪落村,两村之间相连着国士桥。

(注3)、大槐亭:古大槐树位于山西临汾洪洞县西北2公里的贾村。明朝建立之初,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而山西未经战乱,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的总人口不及山西的一半。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内共有十八次大规模的迁徙,把一些山西人分散到十八省五百个县,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民国年间,有人在此立碑造亭纪念,现已发展成国家级旅游景区。

襄陵道中

十里平沙路,垂杨护野桃。河声随岸转,塔影出城高。犁雨人耕野,嘶风马恋槽。行行不知晚,斜日落征袍。

新绛旅舍题壁

半阴天气似清明,垂柳官桥载酒行。驿路看山频驻马,河声隔岸欲摇城。白云庄外炊烟合,明月坟头野草生(注1),十里归帆分路泊,桃花浪后绿波平。

麦花结子柳垂丝,正是山城四月时。社鼓灵旗壮穆庙,大坊高地陶公祠。聱牙苦读绛园记(注2),辨体亲繙碧落碑(注3),独上酒楼望明月,移灯扫壁醉题诗。

(注1)、自注:新绛城内有北齐斛律光墓。

(注2)、自注:唐樊宗师作《绛园记》,晦涩读不成句。

(注3)、碧落碑:全称《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此碑系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位于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宋太祖曾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行笔精绝,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关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

徐沟道中遇雨同刘翼若南旋(注1)

新秋天气似清明,垂柳笼烟不放晴。马上夹衣寒峭甚,斜风吹雨度尧城。(注2)

天涯风雨鬓毛新,杯酒孤灯两旅人。手叠征衣同一笑,并门雨点蓟门尘。

(注1)、刘翼若:名绵训,字翼若1881-1919)。山西猗氏(今临猗)人。曾就读太原令德堂、山西大学堂中斋。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土,留学日本,入同盟会,归国后与王用宾等创办山西同盟会机关刊物《晋阳公报》, 任总理。因报道“交文惨案”,被迫出走入京,任京师大学堂图书馆馆长。太原起义后,返晋襄助革命。民初任山西都督府秘书厅长、宗圣社会名誉副社会长、山西地方自治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后进京供职于财政部。

(注2)、尧城:在今山西清徐县东南三十里尧城村。《清一统志·太原府一》:尧城镇“在(徐沟)县西南三十里”。

灵石道中

驿路蝉声咽,新凉入早秋。乱山随马走,野水逼城流。清磬烟中寺,红窗树外楼。故人诗兴健,振策发高讴。

霍州道中步前韵

匹马苍茫里,诗怀尽入秋。摩天山直立,断涧水横流。烟塔悬孤岭,风铃语野楼。居然太平象,樵径有歌讴。

山 行

出门行三日,两日不离山。昨登韩侯岭,今宿绵下田。上山九折坂,下山十八盘。长河撼山根,奔岸声怒喧。山势拒河流,乱石战野滩。缘岸盘古径,高下状峰峦。怪石碍怒虎,老树张秃拳。蹄铁碱石大,危坂驻足难。抛卷卧短舆,一身任簸颠。踏云入峡峪,双壁仄来天。当道逢盐车,避辙各力艰。叱咤群谷应,飞影响乱鞭。辕马怒啮勒,力竭身不前。舆夫汗披颊,飞尘失面颜。出山目宽豁,荒村起孤烟。躄蹩投逆旅,息喘谋晚餐。我生劳未已,十年无刻闲。拂尘沽村醪,醉登土榻眠。

十二月十九日大雪抵平遥同卫耀东痛饮是日为余生日

五十年华百不如,豪情未减鬓毛疏。车尘马足成何事,万

里山川万卷书。

腊残柳意欲回新,连日天寒又祈春。好是征裘尚未卸,雪

花马上遇生辰。

醇醪一斗荐髯苏,磨蝎宫中命不殊(注1)。.落拓如公成惯例,一生生日半江湖。

土榻茅檐共卸装,汾州白酒裂瓶香(注2)。咄嗟立辩非难事,难得鲥鱼寸寸霜(注3).

(注1)、自注:余与东坡同生日。

(注2)、自注:耀东出汾酒共饮。

(注3)、自注:出省时,孙药痴赠糟鲥鱼。

出都归途杂咏

削壁巉崖道百盘,轻车一路坐看山。西山日出东山雪,割断阴晴娘子关。(注1)

初春天气似残冬,晓起披衣检竹笼。珍重花雕女儿酒、莫教触拨旧泥封。(注2)

天涯到处容吾狂,不是诗场即酒场。自去自来无个事,青山横黛笑人狂。

绿杨深处望并州,落日春寒逼敝裘。省去放人千斛酒,马铃绕道过徐沟。(注3)

投辖欢开北海樽,杯盘狼藉已黄昏。一声汽笛轻车快,稳载孙郎到太原。(注4)

白莲汐社各风流,身似孤鸿辞旧俦。荒店潇潇断肠雨,诗魂梦绕酒家楼。(注5)

冷泉关外酒旗风,古庙苍凉断涧东(注6)。我亦多情学儿女,中原事业让英雄。

红楼一角挂斜晖,驿路青山绕四围。柳眼回波向人笑,客随燕子带春归。

襟边尘土鬓边霜,但有壶觞即故乡。多事还乡书一纸,安排春酿老妻忙。

一身琴剑惯尘埃,野鹤闲云自往回。踏破春山芳草绿,驮书载酒又归来。

渐听乡音入耳真,故乡草木亦情亲。遥知倚槛丁香树,迟折香苞待主人。

回首京华冠盖尘,风云台阁近残春。剧伶粉墨登场客,只有云郎是可人。

(注1)、自注:由石家庄大雪乘正太车,过娘子关天晴无雪。

(注2)、自注:俞渭君兄弟赠八十年花雕陈酒三坛,载归。

(注3)、自注:友人约赴太原,不果。

(注4)、自注:孙药痴、吴山民、赵意空、赵伯之、席伯坚由太原来榆次,张澄秋大令设饮醺醉,澄秋扶药痴乘正太车送回太原。

(注5)、自注:忆都门同社诸君子。

(注6)、自注:过英雄祠,祠在灵石县,祀李靖、红拂、虬髯公。

(注7)、自注:云郎谓尚伶小云。

徐沟道中

平沙软路驻青骢,人在青山图画中。横石一桥南北水,沿堤千柳往来风。树稍日落喧归鸟,城角云开挂断虹。一片苍茫何处寺,烟林送到两三钟。

介休道中遇雨次日大雪宿灵石

春山一路啼鴂鸯,春雨点衣不成屑。东风无力酿寒食,一天冻雨吹作雪。行人马上添新棉,玉鞭雕鞍冷如铁。竹竿坡下雾蒙蒙,万峰千峦眼生缬。饥禽盘空冻雀僵,河流啮城带水咽。手皴足冻风刺肌,饥马踏冰滑卧辙。圉仆鞭马力俱疲,晚投荒店心差悦。秋菘过时香未减,村酿初熟不须热。陶然一醉诗力健,闭门忽见纸窗月。明日晴过淮阴祠,逍遥岭上坂九折。

京绥车赴张垣

长城万里路千盘,一路开窗坐看山。山色也如人送客,群峰争出居庸关。

宣化府

长城如带拱幽州,开府当年据上游。危岭千层障朔漠,飞沙百尺拥城楼。云连古戍三关险,风咽悲笳六月秋。此地由来多战骨,天阴月黑鬼啾啾。

图一图片

图二

图片

图三

图片

图四

图片

老山羊札记


人划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