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怎么就不行”
我们现在也来看看“别人家的爸妈”。
我曾学过半年英语流利说,结识了几个同学,在其中一人的朋友圈里发现了这本好书,《妈妈教的数学》,一口气读完了。然后等到微信读书里《爸爸教的数学》上线,开始读这一本。
作者孙路弘,从小被老师评价为很笨的一个孩子,妈妈从未在意老师的评价,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引导数学兴趣,最终,孙路弘数学尤其出色,被誉为“中国奥数第一人”,毕业后选择了做了小学数学老师,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孩子们。
作者在书中说:
我在小学六年级下半学期时,如同变了一个孩子,老师惊讶于我的口算表现怎么提高得那么快。老师可不知道,那是爸爸播下的一颗种子,播下后,他就不管了,可这颗种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生长、发芽,拦都拦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口算、心算,我陷入了对神奇、神秘、神灵般的数字运算的着迷。
孩子对数学的兴趣,需要家长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启发。
我身边多见的倒是这样的情况:
孩子放学回家:别光惦记看电视,快写作业。
吃完饭:作业写完了吗?
过一会儿:你怎么不去写作业?
都几点了还不写作业!
就像唐僧念咒一样,如果“写作业”成了孩子头上的一个金箍,那孩子还能喜欢写作业吗?
什么?你说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写作业?
你觉得就没有孩子喜欢写作业?
孩子写作业必须靠家长逼迫?
我说,那是你想当然的吧?你自己不喜欢写作业就觉得孩子天生不爱写作业,于是就产生️了“预言自证效应”,你的孩子在你的管教下果然不爱写作业。
我有个例子,我小时候很爱写作业。那时候我妈说的多半是“少写点吧,快睡吧”“别写了,出去玩吧”“读书都读傻了,别读了!”
主要是农村人农活多,根本顾不上管我们写不写作业。晚上写作业到太晚,还怕浪费电。
而现在呢,面对隔代孩子的教育问题,姥姥变成了焦虑的姥姥,一会儿催一遍“写作业”。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要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不要催催催。把积极性,兴趣都催没了。
今天先分享这些吧,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