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思绪万千,人类自身制定的规则最后会被自己吞噬,因为心不正,规则制定者总是带着个人私立的心来制定规则,当然最终这也是天命所归。
他们能否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发自内心地为了人民。走后门的人学历低读书差反而位居高位,而绝大多数读书强一路斩荆棘却被击沉海底;这就是“能者下,庸者上”,最后上等人为了面子过得去将走后门说得那么冠冕堂皇,提出了所谓的”内推“”关系学“”三代某人“概念来掩盖个人之私利,这么做不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么,规则随时可以凭借统治者个人意志发生变化,但是代价呢,那就是苦了勤勤恳恳的群众绝大多数。上等人不要为了眼前之小利而暗中窃喜,因为人心都是相同的,矛盾和怒火是可以慢慢积累的,该行为是弃大义埋祸根,有能力且意志坚定的高手都被排挤到民间了,那么不就是在为自己掘坟墓,为他们造势么。
实事求是更准确的叙述就是知行合一,知是良知,行是行动,资治通鉴里讲过:”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弛废“,上等人不作为、行为谄谀歪斜,那么最后结果就是制度纪律会成为了空中楼阁,你上等人都没办法做到坦坦荡荡、正大光明,凭什么要求下等人来遵从你的纪律纲纪,上等人骄奢淫逸凭什么要求下等人任劳任怨。这是人心,如果这时候上层人再利用强权压迫下等人向规则妥协,那么人心会加速丧失,口服心不服,这就为了未来的矛盾一触即发埋下了隐患,积水成渊的道理应该都懂。
杨慎看到潇潇暮雨拍打着海礁浪潮,写下《临江仙》,感慨命运无常,曾经的状元郎终究敌不过宦官权贵,追求一辈子的才华横溢、仕途坦荡,直到死才明白人追求的不过是大梦一场空,不过自己的才华尽显世间,也不枉此生。
但是后人又会有多少人像重新上演杨慎的故事,会很多吧,因为物是人非,人总是在最后一刻彻悟,这就好似舞台,道具不变,不过是换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