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希望我帮忙物色一下有没有合适的对象,我自己的圈子本身就小,平时除家人外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事,按说对同事应该很熟悉,可是我发现我对他们的认识也很浅。
对于身边认识的一个人,虽然认识,但是上班都是基于角色需要在做交流,表现出来的行为也都是基于角色需要或任务需要,是职业化的沟通。如果要跟另外的人去清楚描绘同事的长相身高体重,具体的出生年份,家人的情况,朋友的情况,甚至业余爱好,都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与大多数人的关系都处于很浅的层面。
如果要跟一个人加深关系,长久地相处下去,光了解那些浅层东西是不够的。梁宁在《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中说,如何看一个人,从内到外有五个层次。除了在外面容易看到的感知层和角色层,还要从比较内在的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和个人存在感三方面进行了解,最重要要接触到他的内核。
这里说的内核,是一个人对自己为什么而存在,是怎么感知的。而这个存在感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触发器。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充分的满足,什么情况下觉得不爽,什么情况下会愤怒,都取决于他自己的存在感。
为了获得存在感,个人自我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圈。资源结构层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和精神资源。财富资源大概就是经济状况怎么样,消费习惯怎么样;人脉资源包括他与哪些朋友来往,他最尊敬的人是谁,人脉范围有多广;还有精神资源,这个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对他影响最深的事件有哪些,他的思维习惯怎么样。
如果一个人愿意过小富即安的生活,需求很少,很容易满足。而另一个人需要在职场,在财富地位,在影响力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那这两个人相处,就可能会出现步伐不一致的问题。因为后者只要存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一直向外扩展自己的能力圈,那扩展能力圈就是个痛苦的过程。而前者可能无法理解后者的这种向外扩张的欲望和痛苦。
所谓的三观一致,也就是大家的内核一致吧。
我一向是个对物质要求很低的人,如果没有外界刺激我,我很容易满足,有私人空间,有本书,有杯水,有碗粥,有盆菜,有音乐,就够了。最不爽的情况是有人不断挑我的毛病,给我提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