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毛选(017)】
《实践论》这篇文章写作于1937年7月,毛泽东主席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毛泽东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毛泽东到抗大去讲哲学决不是为了获取哲学家的名声,而是为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将士们做理论上的武装。因为: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引自原文注释)
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与社会实践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时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们的生产实践及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类社会以及其他各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观察问题的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第二,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高级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至于在过去人们为何会对社会发展即历史的了解陷于片面,有两个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外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那现在的人类为什么会对历史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形成了一种科学呢?大概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大工业时代,对剥削的本质暴露无遗,加速了人们的认识,二是据此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三是因为前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人们的认识更为深刻和坚定。
第三,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与预想完全一致的结果,才能被证实。实践中出现失败或错误,则说明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需要进一步改进认识,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变失败为胜利。
第四,深刻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过程。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到后来人们开始看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是一个飞跃。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由此可见从理性认知到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第五,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中国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右倾机会主义和“左”翼空谈主义,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只有坚持不断地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变不符合实际的认识,不断保持认识与实践的一致性,才能防止脱离实际。“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和《矛盾论》
《 实践论》和《矛盾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内在一致,问世后即受到广大干部和民众的欢迎。根据许全兴先生统计,包括 “两论”在内的《讲授提纲》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公开出版、印行过20多次。新中国成立后, “两论”成为干部和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基本教材。
杨春贵先生指出: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哲学著作。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恒久的科学价值, 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 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孙正聿教授指出:
“《 实践论》和《矛盾论》 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具有中国特色 、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里程碑之作。如何理解和阐释《 实践论》和《 矛盾论》,不仅关系到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总体把握,而且关系到如何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许全兴教授指出:
“《实践论》和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不是专门的哲学家,也无意去精心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只是发挥自己的所长,在实践学说和矛盾论这两大方面上结合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哲学文化进行阐发。”
如何学好《实践论》?黄楠森先生指出:
“要认识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应明确三点:(1)不能把实践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2)实践论属于历史观的范围,不是世界观;(3)实践论是历史观的核心部分,比认识论更重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之一,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更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
孙正聿先生指出: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论的矛盾论,又是矛盾论的实践论。从理论性质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两部著作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从现实意义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或辩证法的实践智慧使得"灰色"的理论变得熠熠生辉,使得‘朴素’的现实变得厚重深沉。在实践智慧中,现实活化了理论,理论照亮了现实。《实践论》《矛盾论》的‘实践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
参考文献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杨春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孙正聿,哲学研究
《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许全兴,中国社会科学
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黄楠森,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