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互联网 VS 互联网+ 、 连接的力量 、 用户 or 客户 、 好产品 、 关系
周鸿祎的逻辑:通过“好产品”(产品是起点和基础),来与更多的“用户”产生“连接”(运营的本质),然后将“用户”转化为“客户”(商业模式的设计),并建立更长远的“关系”(企业的资产:客户终身价值)。
一、为什么要找到好的产品
这里的“好产品”的核心评判标准:吸引更多用户。吸引用户的本质是,用户在这个产品上所愿意花费的“注意力”。我所理解的“注意力”包括了两个元素:一是关注度,二是持续投入的生命时长,“注意力”就是用户在产品上花费的最宝贵的成本。
用户的“注意力”是商业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广告、营销活动还是各种免费的产品,都是在抢占用户的“注意力”,以便于商家能够对用户施加更多的影响,获取更多商业价值。
所以,让用户愿意花费更多“注意力”的产品,必须是周鸿祎所说的“刚需、痛点、高频”。“痛点”一下就能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而“刚需和高频”则可以维持注意力的时长。
优秀的产品经理必须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用户”,需要有三个特质:
- 放下自我。避免自以为是的自大心理,觉得用户不懂产品的好处,是用户太笨不会使用。
- 同理心。进入用户的世界,完全成为一个最小白的用户,看看自己有哪些痛点,产品该如何设计,用户体验如何最爽。
- 洞察力。对用户的洞察,了解需求;对自己的洞察,知道自己的不知道,看到思维的盲区;对竞品的洞察,看到同行产品的优缺点;对市场的洞察,找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和切入点。
产品的迭代思维,好的产品是一步一步演化出来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够一炮打响。并且懂得向伟大的公司借力,比如学习苹果的设计风格。确定好最初始的MVP产品和快速迭代的机制非常重要,同时要时刻反思并懂得取舍,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
二、关于如何与用户连接
有了优秀的产品,就需要去获取更多的用户,和用户产生连接。
一般互联网公司的策略是“免费”。在商业的本质上来讲,虽然看上去免费,但其实用户是在用自己的“注意力”购买产品,而非金钱。世间万物的交换是能量守恒的,得到意味着失去,同时给出越多收获越多。
将“裂变基因”植入进入产品,在产品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之后,就会开始产生快速的裂变增长,呈现出指数曲线。所以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之初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边际成本是否足够低?避免用户越来越多但是企业投入成本越来越高。比如内容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软件的边际成本非常低。
连接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连接和不断的交互,让用户爱上产品,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产品之上。这是一种用户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升华,交互是关键,每一次的交互都是一种价值的传递。比如建立社群,就是一种和用户高密度交互的方式。
对于用户来说,他的生活通过产品发生了改变,对于企业来说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100个铁杆粉丝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10000个普通粉丝。
三、两种变现的思路
有了一定量的用户之后,需要延续并完成接下来的商业闭环。我觉得有两种思路:
- 通过产品升级,把用户升级成为客户。比如,在QQ的免费用户之上开发更多的付费产品,钻石会员、游戏充值卡等。表现为漏斗模型。
- 通过商业模式升级,拿着用户去找客户。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买单。建立一个大家共赢的游戏机制,找到更多的玩家参与进来。比如,google的模式,大家用google搜索免费,但是google的客户是广告商,通过帮助广告商投放广告来获取利润。
四、把握核心 不断进化
+互联网 和 互联网+ 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把互联网当做工具来使用,在原有的商业模型下提升生产效率。但是工具会导致思维和认知的升级,后者是升级之后,带着互联网思维来重新设计新的商业模型和资源配置,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归根结底,整个商业世界是混沌的,只是我们的认知,对这个混沌的世界产生了区分和构建,所以才有了各种概念和模型。回归商业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核心是对人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