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惯例,每周四是教研活动时间,我们仍旧要开展组内交流课活动。尽管日常工作很忙碌,但是每次聆听周围同仁们的课,在他们的课堂上总是能够收获多多。
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不同风格的课堂上,在不同形式的课型中,时时都能让我们有新的发现,有别样的感动。
长久以来,总觉得自己欠缺些什么,到底缺了些什么,自己似乎明白,又似乎迷茫。故而,很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全然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契机。
《礼记·学记》中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清代刘开在《问说》中也曾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所以,能够在且行中且学习也是一种幸福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这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一个“望”字,打开了寇老师这节课古诗词探索的旅程。
这是一节朴素的原生态课,在看似常规的“看题目——读韵味——品佳句——悟诗情”等一系列的课堂环节中,却蕴含着教师古诗词教学的丰富教法,折射了教师深厚的古诗词积淀,展现着教师非凡的朗诵水平,更是凸显了教师本人固有的那种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大家仪态,甚至我还欣喜地体味到了教师个性特征的魅力…….
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们在寇老师那标准甜美的声音里徜徉着、陶醉着、穿越着……
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天地之间和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杜甫一起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在领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秀丽风光后,心潮澎湃的我们不由得产生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惊叹与好奇,极目眺望,远方一片广袤大地,天地之间我们便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此情此景,就算从心中迸发出那一句——“天下无敌,唯我独尊”!又有何不可?
展望今朝,回顾往昔,每一次进入寇老师的课堂,我都会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由最初欣赏她课堂里的那种不慌不忙,到后来折服于她浓厚的古诗词积淀,再到后来惊叹于她激情豪迈的放声朗诵……我不由得感慨:这就是一种美吧!一种绽放在语文课堂里的美吧!如若时光可以倒流,我原做课堂里的一名学子,沉浸在这一片轻松愉悦的美丽当中。
后来,慢慢的熟悉了、熟知了,才知道她深爱莲——素洁、高雅、孑然独立,却又大众朴素。
曾经聆听过她的好多节课了,可是每一次我都会惊喜地发现,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上课,在她的课堂课件上总少不了一朵莲。或是清幽淡雅的墨莲,或是惹人怜爱的粉莲,或是娇艳欲滴的绿莲,或是洁白高雅的白莲,每每看到那一朵朵隐隐约约出现在画面上的莲,我总能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安静与淡然,久而久之,只要提及她,我竟然条件反射地在脑海里出现一朵伫立在满眼碧绿荷叶中的沐浴晨光的——莲。那该是宋代周敦颐笔下的莲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如莲般,生活中的她也总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做事说话总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我常谓之生活的——精致,尽管我做不到,可是看着她的那份精致,竟也令人心生愉悦。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个性吧——不突兀,却特别。世间繁杂,一辈子能活出一种个性也实属不易,非时间积淀,怎能一蹴而就?
在她的课堂上,对于急性子的自己是一种“修炼”。除却紧张、慌乱不说,不管在什么状况下的课堂里,自己总会略显急躁,说话语速急躁,上课进度急躁,就连提问学生问题都觉得很急躁,可是每听一次她的课,我总会告诫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犹如龙应台的耳边呼唤着自己——孩子,你慢慢来……只是惭愧无比,在逐渐慢了一段日子后,我又开始了不由自主的快……看来,以后还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啊!
岁月历久弥新,带着这份个性,她一路行走在语文教育的征途上。在工作的每一天里,她慢斯条理的风格也总是出现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里。只因一个孩子回答问题说了一句“韵脚的末尾”,细致的她便马上发现了问题,直到她耐心的给孩子解读“成韵的诗文中押韵的句末字谓之韵脚,不可再有韵脚的末尾这样的说法”结束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如此!其实,我想更多的人那时候一定和我一样,根本没有听清楚刚才那个孩子的答语,因为那孩子语速真的挺快。再则,这是在公开课里,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一个小小细节,但是她没有,她花了足足一分钟来解读这个问题......后来,我才明白,这一细节对于这节课并没有什么大碍,可是对于这个孩子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错误,由于她的耐心,我想这个孩子这辈子都会牢牢的记住这个问题。
我们总是在强调各种课堂的教学方法,在强调课堂要以孩子为主体,要把孩子的学放在第一位,寇老师的这一细致行为不正是无言的方法吗?也许,很多时候很多的事情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真实朴素的内涵才更为重要,这也许就是一个教育人的初心吧!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大众的不能在大众的诗歌,在她的朗朗诵读中,却成了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当第一遍铿锵有力的、有节奏的正常朗读结束之后,大家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甚至在质疑——为何读这首诗?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接下来的第二遍抑扬顿挫的朗读后,大伙儿才猛然发现其中真谛——诗歌的朗读语气的高低起伏对作者情感的抒发有多么的重要,对于帮助孩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抒发有多么重要。只是那一刹那,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一定明白这中学习方法了!宛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沥沥雨丝,寇老师简短的两遍朗读不正是滋润孩子思维的春雨么?
还有,还有!
从《望庐山瀑布》、《春望》、《望天门山瀑布》、《望月怀远》等等,一系列题目带“望”字的诗歌里我们知道了——但凡此类诗歌都会描述看到的各样风景,都会借景抒情;从《竹里馆》里,我们体会到了与《望岳》相同韵脚的诗歌押韵的韵律美;从《孟子 尽心上》、《飞龙篇》、《泰山吟》等等著名作品里,我们了解了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我们体会到了屡次落第的杜甫写下《望岳》时的那份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家国情怀!
那一句句诗,一个个诗人,也许我们都是了解的,但是若把他们有机的放在一节课的课堂里,那得对这些诗歌、诗人有多么熟悉的了解,那得对诗词彼此间的联系有多么深厚的积淀,才可以完成呢?如若让这些题目和名字就这样从眼前过去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可是对于自己得是多么大的遗憾呢!
尽管只是一节课,一位诗人,一首诗,但是我们却在寇老师的课堂里读到了十二位不同诗人的诗作;尽管不是群文阅读,但是比起刻意的群文阅读更加的文群呀!只是一节课,却让我们分分钟都沉浸在古典诗词的音韵辞赋里,这难道不是一种熏陶吗?这就是一种无声息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如若没有她多年的兢兢业业的学习积淀,怎会有今日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这世界上所有的偶然看似偶然,但实质却都是久违的必然吧。
一边听课,一边深深的思索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曾经对荀子的这篇《劝学》并没怎么在意,而今天面对这节课,再想想这篇文章,竟然是如此的亲切。也许,在此时此刻的此情此景里,才正式开始深刻的理解千年前荀子的“良苦用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确实为亘古不变的真理!
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下课的铃声适时地响起,看着日日相伴的她依旧温和的满面笑容,内心深处不由得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今后,一定谨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