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闺蜜小孔是个特别喜欢看书的女孩,上学的时候,她就有个外号叫“书女”,从天文到地理,从严肃文学到言情小说,没有她不爱看的。跟她聊天,总是能聊到很多书里的知识,我也跟着长了很多见识,欣赏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上周,我们一起吃饭,她却开始跟我诉苦道,“最近忽然觉得,我读这么多书,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在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是不是我这么多年读的书,根本就没用啊!”
我听完愣住了,这样的话我听了不少,可是真没想到会从小孔口中听到。
很多人都是这样,包括我自己,看了很多书,甚至每本书都认认真真做了笔记,但是没过几天,再回想书中的内容,记忆就会变得模糊,看书时所感悟到的知识也都再次还给了书本,看着自己的笔记,心里是麻木的,一点悸动的感觉都没有。
那么,既然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01 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
其实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不过就是“吃饱迟早会饿,为什么还要吃饱”的道理,正是因为读过的书,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我们才要坚持不断地去阅读,把阅读当成一日三餐般的习惯,为我的思维补充养料。
反过来想一下,若是读书可以过目不忘,那么我们才真的没有必要认真读书了,直接填鸭式地把这辈子要读的书全部看完,灌输到脑子里,往后的日子就像电子图书馆一样,需要哪方面的书籍,调出来查看一下,完全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
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只吃一顿饭一辈子都不会饿,所以也不可能读一本书就能看透人生,从此无惑。所以,阅读,是一种可持续的行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
02、读书应取书中之渔
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人,大多都有知识焦虑症。首先是有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你才会提出相应的质疑。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本书读完,好像自己就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不会再被相关的问题所困扰。
就像小孔所说,“在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是啊,我们不是哲学家,不会被太过高深的问题所困扰,令我们想要去寻找答案的,不过就是一些身边的小事,比如今天说话又让上司不高兴了,我该怎么跟上司沟通才对呢?比如今天前男友又联系我了,怎么样才能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我呢?比如我今天又无所事事的过了一天,所以到底该怎么规划我的时间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书,要找到答案,其实也不是很难,只需要找到对应的工具书就行了,不过问题又来了,当我们再遇到其他问题的时候,比如跟同事沟通出现问题了,跟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了,学会了时间管理,可是金钱管理又出现问题了……如果照这个法子去读书,我们怕是读到老也学不完我们需要的知识。越这么想,就越是焦虑,最终的结果,要不就是怀疑自己脑子不好,要不就怀疑阅读没用。
其实,读书,学的是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试着不要去功利性的读书,反而会学到更多。
03、输入到输出,需二次加工
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让读过的书在脑子里存留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毕竟我们有时候读书,还是希望能把学到的知识尽快上手用起来。
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把书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诠释,讲给别人听。听起来就像讲故事一样,但是其实并不简单,如果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完全地表达出来,又是一门学问,需要大量的练习。就像同样是看完一部电影,有的人能讲的绘声绘色,让听的人如同坐在大荧幕前看电影重现一般,可是有的人就很难感染到别人。同样,也就像书评,有的人能把书评写得精彩纷呈,而有的人就只能复述书中内容。
当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脑中的体悟是零碎的,当你再用语言去组织,重新表达出来时,需要经过二次的加工,把他们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中间有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其实就像糕点一样,经过加工次数越多的,就越好吃,输入到输出这个过程经历的步骤越多的,自然也就会在我们脑中留下的印象越深。
经过分享,当你能够对别人完整地表述出你对于一本书的体悟,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层次。
如果你喜欢读书,可是还没有找到志同道合可以分享的小伙伴的话,我们是校园读书会联盟,这里有很多和你一样爱读书的孩子,欢迎你随时加入我们。
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我想答案已经有了。书籍为什么会被称为“精神食粮”?大概就是,物质食粮长成了我们的血肉,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书籍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安稳。
想了解更多的职业攻略,请关注E职一课
带你游戏化养职业
赢在规划,获得开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