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战士、出色的文官以及大词人。
现在我们聚合起来重新看,他为什么那么重要。
辛弃疾恰好符合中国文化中的“英雄”的形象。
中国人喜欢的英雄,从来都不是战无不胜的强者。
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一手遮天的霸主,的确厉害,但我们不会称他们为英雄。
辛弃疾不一样,他身份低微,但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向上的心;
他壮志未酬,但从未放弃信念,有持续的行动力;
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是浓烈的,他不愿卸下重担、他愤怒、他果断、他总会长叹一声,因此他的故事有一种凝重而深沉的美。
背景板也很重要,宋朝给人的印象是窝囊的,对辽、对西夏、对金、对蒙古,宋朝或者是打了败仗,或者是打了胜仗但继续赔款,如同打了败仗。
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辛弃疾敢想敢干、有血性的英雄形象就更突出了。
前面我们提到“辛弃疾活捉叛将”的故事,这是塑造辛弃疾英雄形象最生动的素材。
但很遗憾,经邓广铭先生等宋史学家研究,这件事情大概率是假的。
文化和历史是要保持距离的。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不少取材史实的历史剧,但恐怕没几个人能背得出来,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却都没什么史料依据。
同样,中华文化中代表英雄气质的辛弃疾,也要与他的历史真实保持距离。
他的一手材料本就不多,恰好给了后人涂改完善这个符号的便利。
这就像司马迁在《史记》列传部分为我们塑造了那么多经典人格模型,到底有几分真实,很难考证,但我们不介意,因为司马迁只是模糊了少许历史细节,却实实在在地丰满了中国人的文化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