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闺蜜是当我们在南京路旁的旧奶茶店里,给我慢慢讲完《土拔鼠之日》这电影的。
主角菲尔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不喜欢周围的人们,不喜欢居住的小镇。对一切反感消极的他,也不被他人所喜欢着,终日兴趣缺缺,并且一成不变,日复一日继续。
突然有一天,他惊悚地发现,自己被困在了“土拔鼠日”。
不断循环着这一天,不断重复着这一天。起初,菲尔难以接受,震惊惶然无措;继而,开始为所欲为,沉溺当下享乐;再然后,厌倦单调放纵,妄图尝试自杀;最后,终于正视现实,选择积极面对。
在或一味消耗时光,或着手改变自身中,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利用反复重演的这一天提升自我,利用被按暂停的这一天反思人生:大量阅读,积极助人,学弹钢琴,学刻冰雕,日日练习,愈趋精进。
他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重生。
2
这的确是部有趣也猎奇的好电影。
在评论区观者@Wednesday写:菲尔经历得四个阶段,便是四种人生态度罢。
有人面对未来一味茫然失措;有人秉持人生苦短及时享乐;有人想要改变却苦于无方法,有人敢于抓住一切变得幸福……
还蛮感慨:没有循环播放的一天,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菲尔学会将重复的一天,过出了新鲜充实和快乐;可这世上又会有多少人,哪怕有无数不同的一天,却像是不断重复同一天。
或是消极抵抗,或是逃避面对,或是彻底放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环境,以时间,以性格,以习惯,以各式各样的因素为借口,抱怨,烦躁,麻木,痛苦,悔恨,更多的抱怨,更深的悔恨。
想起《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网易云上那条热评:“多数人二十五岁就死了,但直到七十五岁才埋。”
成为了依靠惯性,本能活着的动物。
3
电影提出来的在一个问题:究竟该怎样面对无趣人生?其实并未真明白,自此也有新感受。
过了幻想的年纪,其实终究要承认:无人能保证自己的人生每一日都是崭新的,都是有趣的,都是光鲜的。
再怎么看来新奇的人生,再怎么看来有趣的生活,背后都是旁人难理解的,需如何克服无趣的智慧,且如何容忍琐碎的耐心;想起刚留学那会儿,旁人满目羡慕中说:看照片你都变好多,国外生活很好玩罢,过得是不是很潇洒。
自然也没必要再解释:居住城市如巴掌大小,平日也不过几点一线,偶尔故作轻松的笑容,只是极其偶然的调剂。比起享受或肆意游乐,多是压力和自我排解。
也是这几年,才慢慢懂得,事实上是,日子本身,是连贯的,是连续的,每一日都多少同前日藕断丝连,粘结着前一日的负担或是运气,节奏,惯性,步调,好的,坏的,本身已有轨迹,其实极难改变。
无趣因为熟稔,单调因为稳定,最终大多数的我们,其实只得回归妥协。
也并非耻辱。
因为,比起单调的环境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以何心态过。
4
初中时候,沉迷读《飘》。
Gone with the wind,上下册厚本,翻到页松掉,熟到对哪一句在哪一章哪一页了若指掌。一句“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也撑住了小小的心脏很多年。
后来遇到什么坎,第一反应也是它。其实也知道,明日的苦难未必会比今日少多少,明日的愉悦未必能比今日多多少,生活一如既往,时光依然向前,今日逃避解决的问题,继续思考;今日棘手面对的人们,继续周旋。也许情况不会变好;也许情况还会更糟。
可那又如何。
也许,明天不是新的一天;
可是,我们却是新的我们。
大抵来说,能将无趣的生活,过得鲜活且有趣,也许不在于真得打破了那些固有节奏,也许不在于经历了多么惊险刺激旅程,也许不在于真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不是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生活平衡,而是学会如何在无法改变的风景前,不再混混僵僵一味厌倦厌烦地忍受,反而过得充实且能平凡快乐地老去。
若你想变得有趣优秀,生活单调都只是借口。
5
如今总觉得不出去闯荡一圈,就是碌碌无为就是自甘堕落。可终究不会漂泊一生,总有一日会安定下来,接受逐渐弥漫的平庸。
单调乏味的重复也好,有趣新奇的不同也好,其实都并没有多不同。
关键是我们内心的深处,是否真得想要过得快乐?是否有心去从平庸生活中,找寻磨砺自我价值的方法?是否有心想从重复节奏中,看到生活原本多彩的模样?
坦白讲,我个人,其实是极其木讷,同时热衷稳定的。
不喜欢太过激烈的快乐,不喜欢太过深刻的悲伤,平静地,从容地,淡淡地,虔诚地度过每一日,就已经很好,就足够满足。也曾强迫自己去冲破一些什么,也被人劝说要去改变一些什么。
突破固有圈,迈出舒适区,自然都需要。只是越发觉得,比起体验新鲜,能抱着新奇心,过好这每一日,也不是轻松事。
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即便是做着那相似的事情,也依旧能露出崭新的笑容,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抱怨不苟活不找遍借口,只想着抓住琐碎细节精进——其实是更难的,也更值得钦佩。
毕竟,每一天都不是重复,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全在于你想怎么过。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