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俱乐部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的课程。为了符合CDC的规范,俱乐部制定了许多规则,例如送孩子不能下车,只能在车里等待,一个教练在门口测温,一个孩子进去了才能让另一个孩子下车,又比如每次训练场馆里不能超过多少人,即使戴头盔,也不能摘口罩等等,我都觉得挺可笑的。不然即便如此,回去上课的人依然很少,很多人还是有顾虑吧。
我那时对病毒一直很乐观,没怎么放心上,所以很放心地让Sam回去上课了。到了10月,迎来了俱乐部疫情后的第一次Novice Cup比赛,Sam又要去参加了。
这次我可有点紧张了,主要是怕又重演上次的经历。所幸这次比赛来参加的人很少(比疫情前那次减少了七八成),Sam那个Y12男子花剑组只有三个孩子,而且水平都很初级。这次Sam一举夺魁,得了冠军,第一次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别提多骄傲了。
现在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我对“14岁以前的比赛成绩都是自嗨”的说法有不同的意见。也许,14岁以前的成绩确实不能作为日后是否能出成绩的参考,但是我认为,如果14岁以前出不了成绩(哪怕是偶尔的),也许很多孩子就放弃了。
兴趣决定孩子是否开始一项运动,但是天赋决定他能走多远。这是我的总结。
竞技比赛太残酷了,能走到最后塔尖的真是凤毛麟角,没有人能够忍受一直输(那不是纯属自虐嘛),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坚持走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许多偶然的因素的影响,对于Sam来说,疫情还真是帮了他一个大忙。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参加比赛的孩子还是像疫情以前那么多的话,我敢肯定他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地拿到一块奖牌,虽然这可能是最没有含金量的一块奖牌,对Sam自己来说却是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