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危机,不是没钱,而是大人反复在说这三句话
相信在大部分人眼中,家庭幸福的基础是有钱。
然而,很多家庭的真正危机,并非财富匮乏,而是家庭关系的破裂。
有些父母,他们从未给过儿女温暖和力量,反而用自己冷漠的态度和暴戾的言语,给儿女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有些伴侣,他们从未给过对方真正的理解和包容,反而用日复一日的贬低和指责,让彼此在婚姻中备受压抑和痛苦。
家里大人张口闭口在说的这三句话,不仅伤害了孩子,疏离了关系,还对家庭的整个氛围都造成了极负面的影响。
1. “你看看某某,你怎么不学学Ta…”
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90后最常听到的。
“比较型”话术,是家庭中最具破坏力的沟通方式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比较是通往自卑的捷径。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伴侣,我们似乎总希望对方能有更好的表现,能变得更优秀,于是选择了这句带有“刺激”和鞭策意义的一句话。
但在接收这句话的人耳中,这是一种贬低和否定。
当自己的劣势或缺点,被拿来和别人的优势或优点比较时,往往会让人产生自卑和挫败感,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达到别人所设定的标准。
比如“看看你同桌,人家学习多努力,成绩多好,你就不能学学他吗”“你看看某某,现在都当上经理了,你能不能努力点”……
如果家里的大人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过度的比较会让他们逐渐失去自信,质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内向、自卑。
长此以往,孩子还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大人的认可,从而选择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关键是要为其提供一个接纳、支持的环境。
与其要求孩子或伴侣学某某,不如引导他们反思自身的问题,找出自我改善的空间。
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问题,还能避免简单的模仿和表面功夫,使他们实现真正的内在成长。
2. “我们都是因为/为了你,才…”
这句话,很多父母会常对孩子说,也会在伴侣之间的沟通中出现。
它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欠我们”,在强调我们为你付出了太多,都是因为你才变得穷、变得不幸……
这句话,让对方背负起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加缪所说的: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不是控制与交换的筹码。
家庭中的牺牲和付出都应是自愿的,而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加以强调。
如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为了你”的压力之下,他们不仅容易产生内疚感,还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无形的责任而感到压抑,逐渐失去生活的乐趣,甚至出现抑郁的情况。
对伴侣来说,这句话也是一种无形的指责,意味着对方没有感恩或理解你所做的牺牲,进而影响双方的感情。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伴侣,我们都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明白家庭的共同责任和家庭关系和睦的重要性,而不是将责任单方面推到一个人身上。
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表达,比如“妈妈知道你在努力学习了,只要今天比昨天收获了新知识,那你就进步了”“虽然结果不尽如意,但很庆幸,我们一直都在为了这个家而继续奋斗”.......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怀和并肩作战,才能建立真正健康、平等的家庭关系。
3. “你真是又懒又笨,干啥都干不好…”
这句话,是典型的标签化语言,往往在吵架、生气不满时脱口而出,殊不知对家庭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标签化语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将个别事件上升为对整个人的否定,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都很容易因此而受伤,感到失望。
当孩子或伴侣被贴上“懒”“笨”“无能”的标签时,他们可能逐渐内化这种负面评价,变得更为消极,甚至失去改变现状的动力。
这种话,尤其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被频繁地冠以负面标签时,他们会逐渐相信自己就是笨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冲突、矛盾,本应是解决问题的契机,但当负面的标签语言介入时,往往会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甚至演变为各自释放积压已久的怨气的机会。
当家庭成员犯错时,我们可以告诉他“做错了没关系,刚好我们可以找找改进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因为你的能力有问题,而是某一块你可能还需要成长,慢慢来”......
而不是简单地说“你真笨”“你干啥啥不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家庭中最大的幸福,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是懂得彼此的心灵。
一个家庭,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远不及和睦互助的家庭关系来得珍贵。
与其说我们需要金钱来支撑家庭,不如说,家庭真正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和鼓励。这些无形的财富,才是家庭幸福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