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啦?
我想到的是登山,还有一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高气爽,三五好友背上背包,登山寻秋,因天气清朗,能见度非常好,登高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是山里长大的,对大山有特别的情怀,也特别喜欢登山,尤其是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那种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山顶视角”。
这个词是何帆老师说的。他说:
在2021年,我们很像是站到了一个历史的分水岭的山顶。站在这个山顶上,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另一侧的风景,能看见在远处的目标。以前,我们一直在爬山,爬山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在看脚下的路,不可能看得更远。2021年,我们中国人第一次有了一种"山顶视角"。
国家的事,自有大人物去谈论,国家的崛起,却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切身感受到的。60、70、80后的人基本上都是跟国家一起爬山的,也随着国家的高度不断的提升着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大部分人都有登山的经历,只是方式各有不同。有的随着修建好的阶梯,一级一级往上爬;有的比较省事直接索道上山顶;有的不走寻常路,喜欢自辟道路爬野山,甚至把登山作为一种极限运动。你喜欢哪一种呢?
无关好坏,只是每个人追求的体验感不同而已。
很明显,前两种都是有其他人为你铺好了路,架好了捷径,你直接享受成果就好。只是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知道得来的这一切都有他人的辛苦付出。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种。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登山运动,尤其是很多成功人士,王石、张朝阳、史玉柱更是登珠峰上瘾,为什么呢?
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的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里。”
刘慈欣的《山》中也提到过:远山是一种象征,像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见但永远无法到达的东西,那是凝固在远方的梦,而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
每次登山,都像一次冒险,你需要不断与自己博弈,克服困难与恐惧,最终才能抵达顶端,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只是,有人一直在山脚仰望,始终没迈出第一步。有人试着攀登,被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挡在了半路或退回原点。有人被沿途的风景带离了最初的目标,只有极少数人能始终如一的向着山顶的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攀登,直至登顶。
我想,登山,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除了能强身健体,增强毅力,挑战自我……等等,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都忽视了的因素,那就是前面说到的,可以领略到“山顶视角”。
这里可以有两种角度:
1、俯视。俯瞰山脚,来时的路。一路的艰辛和成长,只有自己知道。曾经认为难以逾越的困难如今m都被远远的抛在脚下。站在山顶的自己和之前在山脚苦苦攀登的自己已经判若两人,这种脱胎换骨的奇妙感觉只有切实体验过才能知道。
2、远眺。山外的世界,只有站在山顶才能看到。也许还会发现,曾经以为难以攀登的顶峰,只是群山中的一座小峰,更高的山峰在向你招手。翻越了自己的那座山,其实也是翻越了自己的认知边界。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能不让人兴奋吗?
说到登山,我又想到一个场景:
就是法国作家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那个永不停歇的推石者。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他绑架了死神,想让世间不再有死亡,结果触怒了天神宙斯。
为了惩罚,判处他做一件苦力:把一块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但在抵达山顶的一刹那,这块巨石就会滚回山脚,让西西弗斯前功尽弃。
于是他就要一次又一次地把这块巨石推上山顶,但这件事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他只能永远做着这件艰苦而又徒劳无望的工作。诸神认为,这是对他最严厉的惩罚。
在哲学家的笔下,西西弗斯的命运象征着人生的困境,一切都是徒劳。
但西西弗斯还有一个最终的选择。
他可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沮丧绝望,充满怨恨和悲哀,让这件事变成最痛苦的折磨。
他还可以选择:勇敢无畏地、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巨石。
这样一来,这件事就不再是无意义的,西西弗斯用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了意义,用无尽的斗争精神去对抗虚无。
所以加缪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顶峰,西西弗斯仍然是幸福的,因为他用积极对抗了虚无,用热情燃烧了痛苦。
我们从虚无中来,最后又会回归到虚无中去,那么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最强的抵抗,这种和虚无的对抗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西西弗斯并不是永远到不了顶峰,而是他一次又一次在攀登新的顶峰,他累加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越我们的可见高度,他用他积极热情的抗争将一切都踩在脚下,他用足足的“山顶视角”藐视一切痛苦。
所以,面对自己的那座山,你是选择俯首投降,还是选择去攀登去翻越?你是想让自己在虚无中消磨,还是在积极中成长呢?
留给你,自己去选择
我,要去爬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