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杰来找我,工作了十多年的地方,因为疫情面临倒闭,他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35岁正值大好年华,但是,却迷茫不知前途在哪里。
身处旅游行业的楠楠也是,最近公司轮班休假,拿最低的工资,37岁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还能再拿回2200的工资,然而又无法跳槽,她自己也知道,简历丢出去,就石沉大海了。
当大家都在关注那些天天上升的数字的时候,要知道这背后还会蔓延更多的故事。
失业是我们这届中年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而往后的十年更需要慢慢的去“熬”
如何让自己“熬”的更有质量呢?
这个时候,我往往喜欢去历史中探寻,有些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在美国大萧条的时代,虽然经济整体衰败,失业率居高不下,仍旧有人审时度势,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反而逆市上升:
好莱坞的崛起就源自大萧条时期,电影业成为了民众编织梦想的地方,派对少了,电影多了,即便在最苦难的时候,人们依旧需要“娱乐”
当时还有两个行业被很多人青睐,一个是铁路行业,运输仍旧需要稳定的供给。另外一个就是公用事业,罗斯福的新政的实质就是增加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收入。
另外还有可口可乐等大消费公司,民生必需品,又可以低价购买,虽然当时这些企业体量不大,但是他们依靠自己牢固的生存了下来。
人性是追求快乐的,骨子里向往的是懒散度日,如果当日子无法看到希望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愿意再努力一把,而是愿意随波逐流,所以,我们要做那些清醒的小部分人。
在这段时间里,恐慌无济于事,保持独立思考,比较重要
1、建立一个稳定的心理账户:将损失解读为收益
小杰所在的这家企业,7年前就开始市场萎缩了,他不愿意转变,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害怕转变,现在不得不变,反倒让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了。
他写了5万字的销售宝典,还带领着一个30个人的团队,这些人和他都很贴心,他如果找准了方向,一起继续奋斗的团队就已经有了。
正如《安家》里的徐姑姑,行业好的时候,带领门店的兄弟一起努力,行业不好的时候,带领着他们一起出来创业,是英雄可以造时势嘛。
我们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在逆境中解读出来自己的优势,如果没有,那就潜伏着去努力放大这些优势。
2、放弃“我应该”的思维,完美的预设不存在
我们总会把一时的低谷,认为是永久的事情,然后给自己扣个帽子“我这辈子一事无成”
《少有人走的路》中就提到:人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
所谓的“高光时刻”,事实就是昙花一现而已,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从谷底里努力的向上爬。
人类历史也是在多灾多难中存活下来的,所以,没有“我应该就比现在活得好”的这种假设,也没有“我应该越来越好”的这种完美预设。
事实上,我们都在边走边试探,方向不对了,就换个方向继续走就对了。
3、不要做错误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我把它称之为“一地鸡毛生活中的积极艺术”
哪些是错误的事情呢:
1、消费观念超前:入不敷出
2、生活状态完全没有任何的改变
3、成天抱怨,不读书学习
4、懒散度日,得过且过
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自律不一定能带来自由,起码可以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