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但是好像并没有像小时候那么期待,是我变了,还是年味变了呢?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过年意味着有许多东西吃,女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如米花,年糕,粽子等。男人们则忙着杀养了差不多一年的猪,猪肉拿来做腊肉,香肠,火腿等。
记忆中准备过年时,跟母亲逛街买年货,冷不丁,街上时不时蹦的一声,让人吓一跳,发现原来是有人在爆米花。
母亲也会从家里带来自家种的香糯,然后给师傅爆成米花,回家之后把它做成米花糖。
除了做米花,母亲还做粽子。我们这边的粽子除了做小的之外,还会包很大的。
当母亲在包这种粽子时,我很喜欢在旁边观看着,看母亲的手很灵活地铺好粽叶,然后放糯米,放馅,最后包好。母亲的手像神手一样,把那些散的粽叶纷纷收好放整齐,折好,最后用我帮忙拆掉的细木条绑起来。整个粽子就算包好了。包好的粽子再经过母亲将近八个小时的柴火的洗礼,粽子才熟。第二天我们就能吃到又香又糯的粽子了。母亲看见我们姐弟俩吃的很香,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现在,我依然觉得母亲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因为那粽子包含了母亲深深的爱。
我们这边还会有一种用糯米做成的沙糕。每当准备过年时,妈妈们都准备用灶火炒糯米,所以在年二十六左右会听到村里炒糯米的声音。“沙沙沙,糯米在巧妇们的手下唱着一支支欢乐的小曲”,每当这时,外面的人都知道里面厨房里正在炒糯米了。炊烟,锅铲撩着糯米的沙沙声,以及空气中飘着的糯米香,让人沉醉在这乡村之景中。
做沙糕是最好玩的,因为它需要技术和合作,所以会有爷奶叔婶等一起互相帮忙,在你家做好后又到我家来做,期间又唠唠家常,其乐融融。大人们在高兴地做,而我们小孩也高兴地围在旁边,时不时地接上大人们递过来的那些散了的沙糕。然后又高兴地散开继续完我们的游戏。
这些沙糕也是春节走亲戚串门带上的礼品。
记忆中最让我觉得最温暖的是到年三十时,天气很冷,父母就会准备好一盆炭火,在吃完年夜饭后,我们就很自觉地聚到火盆堆旁边,一起烤火,一起看春晚,一起唠家常。
我和弟弟还有一个项目,就是拿肉来烤。放一两个鸡翅在炭火上,边看着我们的鸡翅变黄,边听着爸妈讲述着今年的收获,展望着明年的希望。而有时候大家又都一起爆笑起来,只因为赵本三小品逗乐了大家。这时候,一家人在这一年的所有辛苦都得到了解脱。
现在,因为物质条件得到了提升,那些过年才吃到的肉和食品已经对我们的诱惑力没有那么大了。不再吵着父母赶紧也包粽子只因其他小朋友已经有粽子吃了;
现在,也很少再聚在一起烤火看春晚了,因为现在有了空调和电脑,手机;
现在,过年也都很少陪父母,虽然在春节还是会上演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移动。但是,我们常常是参加这个同学聚会又参加那个同学聚会,要不就跟朋友去旅行等等。
所以,年味变了,不仅是时代变了,自己的心态也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