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延伸解读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中的这样一段话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这句话怎么解读?

我们先来看看知乎上一些高赞回答,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回答一、

要理解叔本华这段话,必须要对智慧的类型进行划分。我们大体可以把智慧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俗智慧,是对社会规则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叔本华所说的“洞察人事,谙于世故”正是此类智慧。

一种是哲学智慧,是对既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生问题的深刻洞见。这也是叔本华所推崇的智慧,是“品质高贵”的表现。

叔本华意思无非是,一个人如果过早的充盈世俗智慧,那么哲学智慧就无处栖身。他乍看起来在社会上混的游刃有余,其实已经丧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因为世俗智慧只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并不给人提供更高的价值,而只是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迎合。而哲学智慧则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它潜藏着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超越和对最高人生价值的追求。若一个人为世俗智慧所主导,他可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在精神上却丧失了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进而沦为工具和动物。其结果要么是被既存的社会秩序所同化,从而丧失生活的全部热情。要么是利用一切社会规则为自身谋利,从而彻底堕落为利益动物,陷入欲壑难填,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空虚的境遇。这正是“本性平庸”的表现。而“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这恰恰反映了这个年轻人对现行的社会秩序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他拥有获得哲学智慧的潜质,因此具有“高贵的品质”。

正如《红楼梦》中所言,“女儿年轻时是珍珠,年长就变成了鱼眼珠子”。其实不仅女性如此,一切人年轻时都是珍珠,成长了就逐渐变成了鱼眼珠子。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逐渐适应并认同既存社会秩序的过程,也是逐渐丧失人的自由本性的过程。你越是在世俗中混的游刃有余,就越是彻底的变成了鱼眼珠子。而“男人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也不是女性天生比男性“洁净”,而是因为男性的社会化进程更早更深,因此更快的变成了鱼眼珠子。而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恰恰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变成鱼眼珠子,有的人还为此沾沾自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归根结底,社会化就是异化,只要人类社会没有发展到普遍自由的高度,一切现有的社会秩序都一定是一套压迫秩序。社会化就是对这套秩序的迎合,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深,他就越是认同这套社会秩序,也就越是被转化为维护这套秩序运转的螺丝钉,也就越是丧失他的自由本性。

人生来就是珍珠,但一个人要始终保有珍珠的本性,却非拥有哲学智慧不可。因为天生的纯然本性混沌不明,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极易被外在社会性所沾染异化。只有经过哲学智慧的洗练,才能锻造出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灵魂,珍珠才能真正的坚不可摧。叔本华哲学,乃至一切伟大哲学的最终目标都是培育人的哲学智慧,让人保有精神上的自由,不被社会所异化。

《红楼梦》一书可以说与叔本华哲学遥相呼应。贾宝玉本人正是对叔本华这段话的完美诠释。他厌恶仕途经济的生活,对成人社会的一切规则都感到“诧异和惊讶”,他的言谈举止也显得荒唐怪诞,不为成人社会所容,只有在大观园中才能感到自在。而贾雨村之流的须眉浊物,则是“洞察人事”的典范,他在世俗世界越成功,越是凸显其“本性的平庸”。当然,哲学智慧和世俗智慧两者并不矛盾,但世俗智慧只能是工具,而哲学智慧必须是主人。如果说王熙凤主要具备世俗智慧,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就都是兼具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林薛看似对立,实则颇有相通之处。她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薛宝钗是在珍珠外镀上了一层鱼眼珠子的薄膜,以求自我保护。林黛玉则要保持自己珍珠的本性。要“质本洁来又洁去”,于是只能被彻底碾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贾宝玉尚处在悟道的阶段,他有“高贵的品质”,却还没有生成真正的哲学智慧。

有的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关键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1、如果你是信“上帝”的普通人,人生的价值就是信“上帝”,就是尊奉某种传统的既存的价值观,以这种传统价值为价值。

2、如果你是不信“上帝”的普通人,人生的价值很可能就是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至于这种纯粹的享乐究竟算不算是一种价值,你也可以自己判断。

3、如果你是虚无主义者。人生的价值就是没有价值,就是彻底的虚无。

4、如果你是超人。人生的价值就由你自己来创造。你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这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你得自己说服自己,将自我创造的价值确定为人生的支柱。

回答二、

太谙于世故,你会发现自己是社会的,是单位的,是他人的,偏偏不是自己的,慢慢地你就会活成成千上百的别人一样。从世俗的角度讲不见得不幸福,甚至是成功的,却白白浪费了此生为人的机会。

回答三、

有些社会价值观未必就完全正确,需要年轻人独立思考有所取舍。人来世上走一趟不过是灵魂的历练,而有些人却把社会当中的得失,小利当做全部。打个比方,灵魂是内在的自我,而社会角色不过是你灵魂的处所(面具),却反客为主了。分不清戏里戏外,被脸上的面具反噬了。

回答四、

对于一个很 「普通」 的人来说,情商的习得方式很简单,就是「将心比心」;对于一个有些「特别」 的人来说,情商的习得方式不太容易,更接近于「模式识别」。

类比地说,所谓「洞察世事」,本来就有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是,观察大部分人是怎样做的,并接受和模仿它;

第二种是,思考大部分人行为模式的内在原因,试图用逻辑合理化,然后再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行为模式;

第一种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我们接受的事实越多,就越容易接受新的事实。这就好比:在数学中,我们所认同的「公理」越多,推导新的定理就越轻松。

但这种思维方式,真的是正确的吗?

-----

我来举个形象的例子:为什么 1+1=2?

绝大部分人,听到这个问题,往往会一愣:这不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吗?具体的表现方式有:

我小时候,父母/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诉诸于权威)

所有人都这么说,没有人反驳过它;(诉诸于多数人的意见)

1+1=2 显然就是事实,这是公理吧?

我们证明不了它,只能先认同它,陈景润不也才证明 1+2=3 吗?(此处大误:陈景润研究的问题和 1+1=2 没有任何关系)

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更深入一点,去研究 1+1=2 背后真正的原因,那就是「皮亚诺公理」(Peano axioms):

0是自然数;

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具有确定的后继数a' ,a'也是自然数(数a的后继数a'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整数(a+1)。例如:1'=2,2'=3等等。);

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不同的自然数有不同的后继数,如果自然数b、c的后继数都是自然数a,那么b=c;

设S⊆N,且满足2个条件(i)0∈S;(ii)如果n∈S,那么n'∈S。则S是包含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即S=N。

1+1=2,其实是通过这 5 条公理推论出来的「推论」。

-----

不知道你感受到没有,「皮亚诺公理」才是更接近于事物本质的「真理」,但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抽象能力,于是只能先接受 1+1=2。(甚至有不少人,不仅自己没有这种好奇心,还会把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定义为「钻牛角尖」)

很显然,会去研究并意识到「皮亚诺公理」的人,大概率是相对聪明的那一批。

这就好比计算机编程:有些人可以写最底层的「汇编语言」,有些人可以写架构在汇编语言上的「高级语言」 Python、SQL 等,但大部分人,只会用 Word、Excel —— 我不是说后者一定是笨蛋,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编程不是必备的技能,但是前者一定具备了相当数理逻辑能力的人,这点大家不会反对吧?

因此,内心接受「默认前提」越少,这个人是聪明的概率就越大;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是平庸的,那么他必须接受足够多的「默认前提」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

但正如发现和理解「皮亚诺公理」和「汇编语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很多知识的积累,在不算太小的年纪才能领悟,真正的、在「理解」世界运作规律下的「洞察人事」也必然需要相当多生存经验的「积累」才能达成,是绝不可能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实现的。如果一个人很早就自以为理解了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那大概率是认同了足够多并不是显然的「前提」,而没有真正理解之。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不理解的前提下,一个人认同的「默认前提」越多,他的「创造性」也就越差,行为模式上也就越容易禁锢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沦为平庸;而认同的「默认前提」越少,他的「创造性」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发现全新的、合理的「世界运行模式」,从而改变人类的认知。

回答五、

叔本华,他是一个内省智慧极高的人。

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到过人类的几种智力分支(多元智力理论),其中一种就是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这种智力,能够认识洞察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觉察反省自己身心的种种现象,并对它们进行辨析与洞悉。这种智力在哲学家,思想家小说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哲学家柏拉图,老子,庄子都是这样子智力天赋极高的人。

这一个特质,注定了他评价与观察一个现象,其一不会陷入名利财富为衡量第一标准,第二他不会流于表面去观察一个状态。

1.

虽然看起来,叔本华对这些名利财富并没有多大兴趣。其实,叔本华很关心关于"幸福"的事。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与思考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幸福之前,首先要觉知痛苦,他的一些书中也大量篇幅谈到了关于痛苦。

在他的观察里发现,我们对痛苦与幸福的觉察,是这样子的特性:

如同流水,顺利的时候,是不会有浪花的,除非它们遇到阻碍。我们健康的身体,没有产生痛苦的时候,我们不会注意到它们。反而,会因为鞋子有点夹脚,而感到烦恼的很。也就是说,其实,真正让你很幸福很爽的事,你根本没去注意,反而,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感到大为烦恼。甚至大为光火。

再简单的说下来,如果你失去了双腿,才会发现有双腿,是多么方便开心,可以愉快的奔跑,多么令人快乐。但是,你拥有它的时候,却反而会烦恼,因为可能它有点胖,或者线条不够优美。

所以,当你感到不幸的时候,看看更不幸运的,你才知道其实自己还拥有很多,日子其实不错。

但是,因为我们平时缺乏内省,观察与觉察不到这些规律特性,那么自然无法把这种规律与智慧应用到自身与周围。则很容易"习惯的正确"(不假思索认为是对的)陷入下面"生存的痛苦":

当你无有内省能力觉察到自心,正处于何种状态,与外界的规律是如何"欺骗"你的时:

那么痛苦和无聊这种破坏你幸福的死敌就存在了——而且是一种对立的存在。

当你因为伤口与资源的匮乏而感受到痛苦,这是一种直接的痛苦,我们凡人没法否认这个感觉的存在。叔本华不管它有多聪明,他也不得不接受这种痛苦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伤口,资源不匮乏的时候,那么另外一种痛苦就是"无聊"。

当贫苦的,下层的阶级,正在为衣食住行,生存而奔波忍受痛苦的时候,"无聊"也正在折磨另外一群人:

对于人类而言,无聊的酷刑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虽然口袋充裕,却无法感受快乐,因为他们已经陷入到了无聊的深渊。于是,为了逃避这个可怕的地方,不停的旅行,度假,到处寻找刺激,让他们越来越麻木的快乐,感到一丝放松。奢侈,排场,酒精,毒品,混乱的趴体不过本质上都是他们努力逃出无聊境地的挣扎。于是这些人可能,为了追寻一点快乐,时刻坐立不安,所作越来越危险,事实上报纸上屡见不鲜了。如果不加以觉察的话,结果只能是两种,悲剧,尚未悲剧的千疮百孔。

于是,生活就像摆钟一样,来回在这两个极端中来回摇摆。一会直接的痛苦,一会无聊的酷刑。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样逃不了。你逃离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你的生命也正在摇摆中流逝掉。

2.

叔本华也作为一个凡人,已经觉察了生活中这一痛苦,他定然会想尽办法从这个摆钟中脱离出来。他认为,首先你可能根本没有认清楚你自己(那么更别提认清世界的规律了)

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有不少的篇章去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是幸福的东西,重新审视什么是幸福。

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赖自己。——歌德

不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自身创作与发现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国作家)

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亚里士多德

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西塞罗(古罗马哲学家)

总之,虽然关于幸福的话题很多,但是在哲学家的眼中,无一例外的几乎都指向心灵的作用。叔本华也不会例外。并且他与亚里士多德还心有戚戚的觉察到了幸福的无常,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

"一切幸福的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偶然的。"

这也确实是世间一切都是和合的,需要诸多因素的组合,幸福也不例外。于是依赖外界来寻找幸福感,那会很快干涸与消失殆尽。

于是叔本华认为,将自己的快乐受限于外部的变化,那是在太无常了。他不会期望被期待,金钱,赞赏,掌声误导。也不会让自己妥协,去配合低级的欲望与庸俗的区位。并且还建议:

千万不要牺牲自我的内在去换取外在,不要用一个人整个或者绝大部分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去换取荣耀,地位,头衔,和名气。

对他来说,希望离开人群独处是很棒的。(其实大部分内省智力者都不喜欢被人接近,在身边,在人群中,他们特别喜欢与人群保持距离,这是这个智力分支的特性,否则这会非常的折磨他们。其实在诸多心理学的一些书中都提到过这种人格的特质。)

他至始至终的坚持,幸福来自于内在。(如果不是叔本华的话,可能这些智慧会被不假思索的贴上了鸡汤,可见我们处于多么浮躁的环境)

他认为只有精神上的丰富,才不会无聊,有活力的思想才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内心和自然中探索到新鲜的事物,并且融会贯通,只要思想保持朝气蓬勃就能避免无聊。我们越依靠思想,乐趣就会越大。具有高度精神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过的更加的幸福。

而寄托在外界的幸福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损失,最后被烦恼所伤(又回到文章的最初,我们觉察不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倒是很容易注意到鞋子夹脚)。

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其实不过就是从心里认为"幸福"是一种手段可以获得东西,并且是从外界获得的。

所以在,在叔本华的观察中,过早的精通这些事并不是一个好信号,年纪轻轻就不再观察与洞悉周遭的一切,却去熟练的追逐那些注定失去的东西。也许在情商和手腕是厉害的,但是这是智慧上的平庸:他已经是一个陷入无聊与痛苦的人了。在这个摆钟中来回摇摆:你逃离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

3.

但是为何又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也不是一个不好的迹象呢?

如果你认为,因为刚才那些事,人们显得不够聪明所以就会带来不道德的事,所以不道德吗?那就错了。又蠢又坏事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人们常常 认为,又蠢又坏事成对出现的, 所以两者是一个根源。

实际上,这种看法在叔本华的《 论意志于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有比较详尽的反驳。而且叔本华虽然才华过人,但是是谦虚的。这一点在书中也反复强调。所以不够聪明的事就会带来不道德的,在叔本华那里不能成立。

其实真正"不道德"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这个经过文明教化的世界, 实际上只是一 巨大的化装舞会。过早的精通舞会,技巧上的操作,带上面具,显露出他们的优雅。人们为了巧妙的与对手周旋,而带上了面具,他们真实的样子,并非他们所表现出的那副样子, 他们的面具就是 一个工具 ,投机取巧,只知道谋取利益(还未必正当),贪心与罪恶倒是如影相随的。

叔本华的思想体系里坚持认为:

一个人幸福的首要要素是他的人格。所以,他希望这么教育人们:在这场化装舞会上,苹果是用蜡制成的, 鲜花,金鱼 都是由丝绸和纸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所有的笑谈都不能当真。

而这一切,洞察人事,谙于世故,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的面具的招数。竟然,过早的出现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就很糟糕了。

4.

谁要是没有他那个年龄的意气精神,就必然有这一年龄的种种不幸。——伏尔泰。

对于这一点叔本华是双手赞同的。

他认为年轻一个很大的价值在于,人们生命的早期,对于生命的感知是如此的敏锐,强烈,他要经历一个梦幻时期与从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有些人就会说:

我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虚妄观念,“ 幻想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这些开始觉醒,去觉察世界与心灵的本质模样。最后可能会通往叔本华认为幸福的路。

但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却教导他一个极为错误的感觉:

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大量的东西赏赐给他。让他觉得很美妙。那么很显然,他会很快的陷入到追逐名利,远离精神财富,然后再痛苦的摆钟中度过一生。而且他竟然如此早的掌握了种种手段。

所以,叔本华提到,如果一个 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 并且在与他们的 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与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因为,他们尚且没有真正陷入到痛苦的摆钟与名利的面具手段中,才会产生种种的惊讶,也潜在的意味着他们的品质中有更珍贵的东西,这些珍贵的东西确实是高贵的,比如可能是诚实,求知,等等。才很容易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笨拙的手足无措,而不像那些干练的政客一般虚伪。

所以现在你可以明白了。叔本华那番话的意思。

5.

叔本华的关于幸福的思想中有三个重要的观念:

其一,一种很大的愚蠢是"不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幸福,而是在 别人看待他是什么 中寻找幸福。

其二,牺牲健康(也包括人格)去谋求外界身外之物来谋求幸福是注定悲剧的,外界是无常的。

其三,人格(并不仅仅是性格那么简单,在他看来思想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因素,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生命的幸福,越思考越幸福。

这些思想给后人带来了很大影响。

虽然他是智慧的(不是究竟的,但是是相对的与极具启发性的),他也是同样的是凡人,也有他的缺点。他寂寞的度过了一生。而且他个人的生活,也并不是什么都与他的哲学思想所相应。而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并不止叔本华一位,聪明的头脑是否应该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同时也要有高尚的品行,可能是一个很广泛的深刻的问题,并不能一言就讲清楚。不过,他常常能够跳出自身与周围的环境,重新审视这一切(内省),努力揭示生命残酷的本质与真相,并且寻找真正的幸福。

虽然外界看起来是消极的,因为他没有推崇名利并且提醒人们警惕幻想,其实他是一个真正积极努力的人。而且努力打破那些无常的幻想对心灵的欺骗,然后努力思辨尝试走向真正的幸福。这一点非常的勇敢。也一直对后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不要在需要洞察与思考年龄,被世事的表象轻易的遮蔽了双眼。

另,即便是哲学家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念与思辨,也不代表这就是真理,也许甚至相去甚远。需要辩证的看待与拿来主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优良的品格是一笔真正让人幸福的伟大的财富,在哪里都是。

嗯,上面是知乎上面的问题和几个回答(略有更改)。回答得挺好的。(还有部分回答也很好,时间局限,就不转了)

实际上,我认为叔本华的书充满内省的智慧,他的文字既朴素又精确,入木三分,不模凌两口两口,观点明确。

这个时代,很多地方充斥着世俗化的聪明(也有人称之为智慧)以及财富与享受的幸福价值观。诚然,对于大多数人具有的这种相对性的观点和价值观,我也不觉得邪恶,能够理解。千人千面,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每个人的想法层次,思维模式,视野,格局,胸襟,心灵,意志,灵魂都不同,由于文明传承,时空,社会资源,宇宙和自然间的能量和物质的限制,必然也要求大部分人只能停留在较低级的进化层次上。这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进化时的选择规律和因果趋势。达尔文曾说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那么这种迎合大部分人的欲望和世俗化智慧和观念,行为规则是否是整个自然和宇宙进化所选择的一方呢?在我看来,并不是。整个自然和宇宙会选择最能接纳和融合自然与宇宙的那些人。显而易见,世俗化的智慧和发展,若不去体悟自然、保护环境、福泽后代、探寻内心的指引和反思、批判自己,那么这类社会人年老后终将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当然,一个人在年轻,年青的时候是很难看透人性和自己。

正所谓,我们很多人善于谋生,却常常不会生活,也常常庆祝繁荣昌盛,却欲壑难填。

幸福和智慧并不一定拘泥于获取物质的财富和内在的财富那个更快速或丰富,而在于我们需要去时常思考和批判性觉悟自己能否坚持自己的本心。不被社会化的滚滚洪流粘满了泥沙,尝试让自己看得更远一点、内心更平和一点何尝不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445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88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0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6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45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8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1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23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4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6评论 4 32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9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2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3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