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前天,陪老妈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放弃“电视剧”这项娱乐了。
男主被前女友恶意开车撞伤,昏迷不醒。紧急送到医院后,没有任何检查,就直接推进手术室。经过漫…长…的等待,术后的男主仍然一身西服革履,家属被告知病人已丧失记忆……
我看了看身边的老妈,真心对她的忍受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急症病人没有检查就直接手术?”
“手术过后还能穿着没消毒的衣服?”
“脑部手术不等病人清醒就能判断失忆?”
“这剧情也太狗血了吧!”
实际上,如果较真的话,现在能做到0缺陷的影视作品凤毛麟角。
为什么“脑残”电视越来越多?
除了编导图省事之外,更多的恐怕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常识”。
这两天,湛庐文化和罗辑思维联手推出了一本新书,叫《知识大迁移》。书封上的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
是的,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新知都会主动涌现到我们面前。
随时随地推送新闻的微博微信;
满大街无所不在的硬广软广;
就连电梯里的30秒也会被电子屏霸占;
……
暂且不说古代读书人需要付出多少艰辛才能求得真知。单单想到我上学时,为了一本老师指定的课外书,跑遍全城书店的场景,现在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真心是“服务到家”了。
那么,我们有没有变得更幸福,更智慧呢?
恐怕没有。现实却是,更多的人陷入了不学就焦虑,一学就惶恐的怪圈。
充斥在眼前的信息,让我们更加地无所适从。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究竟该学什么?怎样学?才能更富有、更幸福呢?
下面,我们就跟着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一起来发现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大迁移”吧!
两个学习特征
刚才说到,这是一个知识极易被获取的时代。也因此形成了2个与以往不同的学习特征。
一切搜索化
知识小圈子化
怎么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学校考试防止作弊,会检查是否带小抄、藏课本……但现在,第一件事就要求关手机。
为什么?
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啦。什么试题,打开手机百度搜一下,就能找到答案,比翻课本可快多了。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能在网上搜到”的知识视而不见了。
--随时都能查到,就没有必要记住啦。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开篇那狗血的剧情(后文还会详细分析原委)。
这就是第一个新时代学习的特点:一切搜索化。
那第二项的“小圈子”又怎么理解呢?
比如说,近两年特别火的今日头条,是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调整推送内容的。久而久之,你在这里,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而逐渐远离了“外面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说,刚开始是你不care的信息,最终会变成你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
那好,你说:我不用今日头条。这就没问题了吧?
再来看看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朋友圈吧。
“不看他/她的朋友圈”这项,你的是否为空?
或者在加好友的时候,你有没有倾向?
别说没有,因为不可能。
因此,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不同的,都是符合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调性的。在这里,你同样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这就是新时代学习的第二个特征:小圈子化。
总结一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看似内容丰富了上百倍。而我们真正接受到的内容,无论从数量(一切搜索)到种类(小圈子),都在逐渐变小。因此,才会出现知识焦虑,学习恐慌。
那,该如何应对呢?
两个应对方法
书中,作者针对移动时代的知识特征,为我们提供了2个应对方法,分别是:
提高搜商
避免定制
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说。
1、提高搜商
既然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键搜索”的便利,何不让自己进化出能善加利用的能力呢?
这个能力,就是搜商。它是能快速准确搜索出信息或者人员的能力。
你有没有过对着搜索栏,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
或者一连搜了好几次,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向他人求教时,也总是无法和对方达成共识。
不是对方GET不到你需要什么,就是表示爱莫能助……
在作者庞德斯通看来,这些都是不能适应移动时代,搜商不够的表现。
那么要提高搜商,具体该怎么做呢?
有搜索意识
找搜索渠道
会搜索方法
假如,你遇到了一个难题,肯定不会想要自己生憋出答案吧?
古有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七七四十九天,彻悟了生命和宇宙的真相。而我们既没有聪慧的天赋,也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因此,作为普通的现代人,老老实实地向已有知识求助,是上策。
你说我觉得这事挺重要,我想从头把它弄懂了。想买书报课花心思学,行不行?
那我想问:找对象这事重不重要?真的要从心理学一步步地研究吗?退一步说,即使你肯下功夫学,你妈等得了吗?还不是托亲戚、找邻居地帮你介绍。
这就是我们说的“搜索意识”了。
遇到问题后,积极发现有效信息或者信息提供者,是我们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要找对渠道。想吃午饭,你绝不会去汽车之家上查哪家饭馆口碑好。想找女朋友,你也不会向小自己十几岁的学弟学妹们求助。因此,我们要确定出有效渠道。
第三步是一些搜索或者沟通的具体技巧,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回顾以上3个步骤,哪个环节最让我们感觉到困难或者吃力呢?
没错,找到对的人,提出对的问题。
要做到这两点,单一狭窄的知识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需要用第二个方法来继续改善。
2、避免定制
刚刚说了,长期处于算法推荐、个性定制的信息环境,我们会越来越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认知边界的萎缩,会让我们对真实世界产生错觉——原来,就这么点事。
罗振宇老师管这种状态叫:元无知。指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细思极恐,有没有?
如果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能想办法学习弥补。但本来就不知道的,怎么办?
比如说,编剧不知道医学常识,不知道手术前要有检查才能确定病症,不知道无菌手术不会让病人穿自己的衣服……因此,才会出现被观众吐槽的剧集。作品失败还能接受,万一是人命关天的关键问题,岂不会抱憾终身?
怎么办?
首先,逃离定制信息,将自己推入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中。
为什么说是“推”呢?“定制”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广受欢迎,其背后是有顺应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
每个人都喜欢看与自己三观相符,调性一致的东西。
而要接受多元,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这个就是反人性的,所以要“推”。
其次,重视事实型知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人越来越重视技巧、方法,反而对“能随时搜到的”信息视而不见。
然而,广博的必要常识,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线索,让我们能按图索骥地发现真实的世界。
假如编剧在写剧本时,了解“手术不同于其他场景”这件事实。然后就能想到去网上查查,或者咨询下医学界的朋友,也许我们就能看到更加合理的剧情了。
最后,做狐狸型人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有、更幸福。
书中,作者给出了两种人才的定义——
刺猬型,专家人才,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相比于“其他无关”知识,更重视本专业观点。
狐狸型,通才人才,思想开放,了解很多事情,但不一定样样精通。
相信你已经发现了,狐狸型的人才更能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对知识的要求,更容易收获成功。
不相关的知识,往往能带来灵感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精通编程的工程师有很多,但最终会编程又会下棋的哈萨比斯做出了阿尔法狗,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的元年。
书中,作者用实际的调研数据,也同样说明了,了解冷门体育知识的家庭年收入,是一点都不了解的家庭的2.5倍(在同一年龄段与同样的教育背景条件下)。而在幸福感的测评中,这个比例是1.5。
因此,做狐狸型通才,就是我们在开篇中,关于“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的最好解答。
除此之外,虽说广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但还要注意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选择聪明人提供的信息,能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事半功倍。
今天,关于知识学习,传统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面对随时可搜索的,越来越窄的信息环境,想要获得高水平收入,高幸福度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
提高搜商
逃离定制
两种途径来改善现状,最终成为狐狸型的通用人才,手里掌握着多元广博的知识链头。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沿着线索,一步步发现真相,解决问题。从而,快人一步地享受到未来时代的财富红利。
一句话,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之外,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那些看似“不相关”领域的知识皮毛,才有可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节奏。
你,准备好了吗?
欢迎留言。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